张掖县
①西汉置,属武威郡。治所即今甘肃武威市南张义乡。西晋废。
②隋大业二年(606)改酒泉县置,为甘州(后改张掖郡)治。治所即今甘肃张掖市。唐为甘州治。后陷于吐蕃,废。清雍正二年(1724)复置,为甘州府治。民国初属甘肃甘凉道。1927年直属甘肃省。1985年改设张掖市。
古旧县名。隋大业二年(606年)改酒泉县置,治今甘肃省张掖市。属张掖郡。唐永泰后地入吐蕃。清雍正二年(1724年)复置,为甘州府治。1913年裁府留县。1958年撤县改市,1961年撤市复县。1985年撤销,改设张掖市。
①西汉置,属武威郡。治所即今甘肃武威市南张义乡。西晋废。
②隋大业二年(606)改酒泉县置,为甘州(后改张掖郡)治。治所即今甘肃张掖市。唐为甘州治。后陷于吐蕃,废。清雍正二年(1724)复置,为甘州府治。民国初属甘肃甘凉道。1927年直属甘肃省。1985年改设张掖市。
古旧县名。隋大业二年(606年)改酒泉县置,治今甘肃省张掖市。属张掖郡。唐永泰后地入吐蕃。清雍正二年(1724年)复置,为甘州府治。1913年裁府留县。1958年撤县改市,1961年撤市复县。1985年撤销,改设张掖市。
又名千金渠。原围绕汉魏洛阳城(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东)四周。传说周公所凿。东汉初王梁、张纯相继自今洛阳市西筑堰穿渠引谷水东流,经汉魏洛阳故城,至今偃师市东南入雒水,以通漕运。《水经·谷水注》:“《洛
南朝梁大同中置,属巴州。治所在永康县(今四川达县西北七十五里桥湾乡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达县西北地及平昌县东南地。北周天和二年(567)为万州治。隋开皇三年(583)废。南朝梁大同中置,治永康县(今四川达
即今浙江绍兴市东南平水江。《清一统志·绍兴府》:平水溪“在会稽县东南三十五里。镜湖三十六源之一也。唐咸通元年,浙东‘贼’裘甫,游骑至平水东小江。又光启二年,钱镠讨刘汉宏,将兵自诸暨趋平水,凿山通道五百
在今福建罗源县东北十里。明王应山《闽都记》卷32罗源县:仙茅山“在徐公里。两山相连,曰大茅、小茅。大而高峻,嘉树繁茂。相传徐登尝采茅根于此”,故名。
在今云南永平县西南博南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8永平县:丁当丁山关“山路峻险,置哨守于此”。
在今贵州锦屏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黎平府铜鼓卫: 枫香堡在 “卫东三十里。(明) 成化中,水冲苗夷为患,因设堡筑城,拨卫军戍守”。
在今湖北通城县东南,与赣、湘两省交界处。《清一统志 ·武昌府一》: 南楼岭 “在通城县东南四十里,接江西南昌府义宁州界”。
即马圈城。在今河南省镇平县南。《魏书·高祖纪》:太和二十三年(499),南齐将陈显达“攻陷马圈戍”。即此。
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故邺城西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汉建安九年(204),袁尚将兵救邺,“尚果循西山来,东至阳平亭,去邺十七里,临滏水为营”。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故邺县东。东汉建安九年(204年),曹操攻邺。
①即今山西榆次市东南涂河。《水经·洞过水注》: 涂水 “出阳邑东北大嵰山涂谷,西南经萝蘑亭南,与蒋谷水合,……蒋溪又西合涂水乱流西北入洞过泽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0榆次县: 涂水 “有二,一曰大涂水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