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张村镇

张村镇

①北宋置,属穰县。即今河南邓州市西北二十八里张村镇。

②清置,属鄜州。即今陕西富县西南张村驿镇。


(1)在山西省平陆县西部。面积98平方千米。人口2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张村。人口970。元代张姓首居,故名。1949年属第一区,1953年设张村乡,1958年属火箭公社,1961年析置张村公社,1984年建乡,1994年改镇。2001年老城乡并入。产小麦、棉花、玉米,盛产苹果。有水表、密封圈、石灰、砖瓦等厂场。平常公路经此。黄河太阳渡口沟通晋、豫。(2)在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西部。面积64平方千米。人口2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张村,人口1.1万。明永乐年间,姜姓由威海卫城里来此定居,后因谐音传为张村。1950年设双岛、莱海、里口、皂河四乡。1956年四乡合并为张村乡。1958年8月并入田村乡,同年9月属四村公社。1984年析置张村镇。张村河发源于此,其上游有里口水库。近海地带植有防风固沙林带,是双岛林场所在地。主产小麦、玉米、花生、苹果。有化工机械、塑料等厂。石烟和烟威公路经此。西部滨海地带是威海环翠省级旅游度假区所在地,附近有姜南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。(3)在安徽省利辛县西北部。面积90平方千米。人口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张村,人口 9000。古为驿铺,居民多张姓,得名张村铺。置镇后改今名。1949年置张村镇。1957年改乡,1958年改公社,1983年复设乡。1985年复置镇。1992年三里湾乡、柳西乡并入。产棉花、烤烟。有农机、轮窑、面粉、水泥预制件、酱菜、印刷等厂社。为县北农副产品集散地。萧淮、利界公路交会于此。(4)在河南省邓州市西北部。面积78.1平方千米。人口6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张村,人口 6520。因姓氏得名。1951年建区,1958年改公社,1983年改乡,1994年改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甘薯、大豆、烟叶等。有麻纺、塑料、石灰、皮革、壁毯、玉雕等厂。确内公路经此。古迹有西汉冠军县城遗址、霍去病墓、南北朝彩色画像砖墓、东汉贾复墓、宋贾黯墓等。(5)在河南省渑池县西部。面积52平方千米。人口2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张村,人口870。因姓氏得名。传为秦相张仪故里,曾名张仪村。1960年建公社,1984年改乡,1995年置镇。产小麦、玉米等。有煤矿和铝矿。有公路通县城。(6)在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东南部。面积58平方千米。人口1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麻岭子,人口 2490。镇以原驻地张村得名。1950年设张村乡,1961年设公社,1984年复设乡。1996年与碾子凹乡合并设张村镇。产玉米、小麦、稻。有锑矿。312国道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池州府

    元至正二十一年(1361)朱元璋改池州路为九华府,寻为池州府。明初直隶南京。治所在贵池县(今安徽贵池市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贵池、东至、青阳、石台、铜陵等市县地。清康熙六年(1667)属安徽省。1912年

  • 栗木街

    一作栗木关。即今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北八十里栗木镇。清光绪 《广西舆地全图》 恭城县图:北有栗木街。

  • 通泽县

    隋大业七年 (611) 置,属涿郡。治所在今河北永清县西北五里通泽村。隋末废。古县名。隋大业七年(611年)置,治今河北省永清县西。属涿郡。隋末省。

  • 荷泽

    即菏泽。在今山东定陶县东北。《禹贡》:“荥波即潴。通荷泽。” 又云: “导沇水,东流为洛,入于河,轶为荥,东出于陶丘北,又东至于荷。”即“菏泽”。

  • 马崖子寨

    在今甘肃岷县西北七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37岷州卫:水磨沟寨“在卫城北五十里。又北二十里有马崖子寨。以上诸寨俱有官军防守”。

  • 平陵

    ①春秋晋邑。在今山西交城县西南十里大陵庄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八年》:“司马乌为平陵大夫。”即此。②西汉昭帝刘弗的陵墓。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十三里,故平陵城北二里。《汉书·昭帝纪》:元平元年(前74),“葬

  • 迪化城

    清乾隆二十八年 (1763) 在旧城北筑,即今新疆乌鲁木齐市。为乌鲁木齐厅治。三十七年(1772) 于迪化西八里筑满城,一名巩宁城,为迪化州治。旧城称汉城,驻绿营。同治初满城毁。光绪六年 (1880)

  • 蚌湖镇

    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北蚌湖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潜江县 “白洑驿” 条下,“蚌湖、芦洑头亦为巡警处。盖其地皆接通江、汉,盗贼易于出没”。民国置镇。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西北部。面积17平方千米。人口1.8万

  • 芝溪岭

    在今浙江青田县西六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青田县“披云山”条:芝溪岭“横亘数十里,下临大溪,俗名老鼠梯。甚险峻。水流为芝溪,入于大溪”。

  • 邵阳洲

    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三十八里淮河中。《南齐书·魏虏传》:建武二年(495),魏主宏攻钟离不拔,“乃分军据邵阳州,栅断水路,夹筑二城。右卫将军萧坦之遣军主裴叔业攻二城,拔之”。《梁书·武帝纪》:天监六年(