息壤
①在今湖南永州市西南。唐柳宗元 《永州龙兴寺息壤记》 曰: “龙兴寺东北陬有堂,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,广四步,高一尺五寸。始之为堂也,夷之而又高……由是寺之人皆神之,人莫敢夷。……甘茂盟息壤,盖其地有是类也。”
②在今四川双流县东南籍田镇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0隆州: 息壤 “在籍县南一里。有地亩余,踏之软动。靖康二年,提刑邵公大书 ‘息壤’ 二字镌之于石”。
①在今湖南永州市西南。唐柳宗元 《永州龙兴寺息壤记》 曰: “龙兴寺东北陬有堂,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,广四步,高一尺五寸。始之为堂也,夷之而又高……由是寺之人皆神之,人莫敢夷。……甘茂盟息壤,盖其地有是类也。”
②在今四川双流县东南籍田镇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0隆州: 息壤 “在籍县南一里。有地亩余,踏之软动。靖康二年,提刑邵公大书 ‘息壤’ 二字镌之于石”。
在今浙江丽水市西。《清一统志·处州府》: 莺花亭 “在丽水县西二里。宋秦观有 《莺花亭千秋岁》 词”。在今浙江省丽水市西。宋秦观有《莺花亭千秋岁》词。
北魏改长乡县置,属范阳郡。治所在今河北涿州市东五十里长安城。北齐废。
北周建德四年(575)置,为普慈郡治。治所在今四川乐至县东北三十五里龙门场。隋开皇三年(583)属普州。十三年(593)改为普慈县。古县名。北周建德四年(575年)置,治今四川省乐至县东北。为普慈郡治
北宋置,属上杭县。即今福建上杭县北中寮。北宋天圣二年 (1024) 坑冶大兴,商旅幅辏。天圣五年 (1027) 至南宋乾道三年 (1167) 间上杭县治曾徙此。
在今广东惠阳市(淡水镇)西北潼湖镇附近。《清一统志·惠州府》:同湖“在归善县西六十里。银瓶、白云诸山之水汇而为湖,北入龙江。春夏之间,弥漫数十里。冬月水落鱼聚, 乡人利之”。
明崇祯八年(1635)建,在今山西石楼县西六十五里黄河岸侧花地湾。清顺治六年(1649)移五花新垒。
一名高氏山。即今山西浑源县南七里翠屏山。《山海经·北次三经》: “高是之山,滋水出焉,南流注于滹沱。其木多棕,其草多条。滱水出焉,东流注于河。” 《水经·滱水》: “滱水出代郡灵丘县高氏山。”
在今安徽肥东县南三十二里,店埠河入南肥河口处。《梁书·韦叡传》:“魏人乘胜至叡堤下,其势甚盛,军监潘灵祐劝叡退还巢湖,诸将又请走保三叉。”即此。古水名。又称三汊、三汊河。在今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北。南朝
地区名。指今四川东部地区。《旧唐书·杜甫传》:永泰年间,杜甫“乃游东蜀依高适,既至而适卒”。
在今云南凤庆县西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顺宁府》:中阿山“奇峰秀岭,林泉环郁。明正德中,有人于此山得方石尺许, 镌曰 ‘襟沧江,带锡河,为昆仑山冢子,厥名曰中阿’,下十数字剥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