悉补野
西藏古代族部名。即窣勃野、宝髻、不夜、弗夜,亦作勃悉野、勃窣野。故地在今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谷,包括乃东、穷结等县境。唐杜佑 《通典·边防》: “ (吐蕃) 始祖赞普, 自言天神所生,号 “鹘堤悉补野”; 《敦煌吐蕃文书》、《吐蕃工布摩崖碑》及藏文史籍中,也对吐蕃王室始祖有此称号。“鹘堤” 意为光明天,“悉补野” 意为悉补之王。吐蕃始祖聂墀赞普时,西藏地方有十余小邦,悉补野部落最强。
西藏古代族部名。即窣勃野、宝髻、不夜、弗夜,亦作勃悉野、勃窣野。故地在今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谷,包括乃东、穷结等县境。唐杜佑 《通典·边防》: “ (吐蕃) 始祖赞普, 自言天神所生,号 “鹘堤悉补野”; 《敦煌吐蕃文书》、《吐蕃工布摩崖碑》及藏文史籍中,也对吐蕃王室始祖有此称号。“鹘堤” 意为光明天,“悉补野” 意为悉补之王。吐蕃始祖聂墀赞普时,西藏地方有十余小邦,悉补野部落最强。
(徵) 等处长官司 元置,属顺元路军民安抚司。治所即今贵州息烽县北养龙司乡。明洪武五年 (1372) 改置养龙坑长官司。
在今广东广州市南粤王庙。《舆地纪胜》卷89广州: 尉佗楼,“ (唐) 许澄 《登尉佗楼》 诗:刘项持兵鹿未穷,自乘黄屋岛夷中”。后毁。在今广东省广州市南粤王庙。久废。唐许浑有《登尉佗楼》诗。
唐永贞元年 (805) 改淳州置,治所在永定县 (今广西横县西北峦城镇北郁江东岸)。《寰宇记》卷166峦州: “以郡内最多山峦为称。” 辖境相当今广西横县、邕宁、宾阳三县间地。北宋开宝五年 (972)
即今河南光山县东南砖桥镇。明嘉靖《光山县志》 卷1 《里店》: 砖桥店 “在县东南四十里”。
清雍正三年 (1725) 置,属辉特部。驻牧地当在今青海共和县东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青海辉特部: “牧地当巴彦诺尔之南。”
在今青海玉树县西北。清为玉树等四十族之一。
又作蓝田谷。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。“关中八川”之中的灞水、浐水即发源于此。唐广德元年(763年)吐蕃陷长安,郭子仪军自牛心谷经此入商州。
明初袭元制,境内分设若干行中书省。洪武九年(1376)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,但习惯上仍沿称布政使司为省。至永乐十一年(1413)有十三布政使司,故又称十三省。明初沿袭元制,境内分设若干行中书省。洪
1912年改清水河直隶厅置,属山西省。治所即今内蒙古清水河县。1914年划归绥远特别区绥远道。1928年属绥远省。1954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。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、黄河东岸,邻接山西省。属呼和浩特市。
即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区西部之金塘岛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2宁波府定海县: 金塘山 “在县东南海中约百里,半潮可到。山周环二百里。旧为昌国县之金塘乡,明初徙民入内地; 嘉靖中倭夷窃据,参将卢镗击败之”。金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