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栅山
在今四川茂县西北较场乡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73叠溪千户所: 排栅山 “在所城南五里。本朝洪武十一年,大军至此屯驻,立栅为营,故名”。
在今四川茂县西北较场乡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73叠溪千户所: 排栅山 “在所城南五里。本朝洪武十一年,大军至此屯驻,立栅为营,故名”。
旧名镇海屿。又名北山屿。在今台湾省澎湖县北白沙乡。明曾在此设防。在台湾海峡东南部、澎湖列岛的澎湖岛北。因海滨遍布白色珊瑚沙砾,故名。明代曾设防,称镇海屿,又称北山屿、赤崁仔。为澎湖湾东北屏障。面积14
元置,为水站。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北松滋河岸边。
清光绪三十一年 (1905) 升呼兰厅置,属黑龙江将军。治所在呼兰城 (即今黑龙江省呼兰县)。辖境相当今黑龙江省呼兰、巴彦、兰西、木兰等县地。1913年降为呼兰县。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升呼兰厅
在今江西星子县北三十五里庐山中。清光绪 《江西通志》 卷54南康府: 康王谷 “一作钊城,盖周康王名也。或作康阳。梁刘孝绰酬陆倕诗,‘乍观秦帝石,复憩周王城’。即指此。《旧志》 作楚王谷”。有谷帘泉。
即今青海玛沁县北之切木曲。《清一统志·青海厄鲁特》:齐普河“在黄河西岸,发源自滂马山。相近诸山所出四水合流,名图声图河,西北流六十余里,有喀尔吉岭及相近诸山,流出七水汇流,名得尔多河,东北行百余里,与
即今山西太原市北郊区西南西铭乡。同蒲铁路有支线通此。
即今广东始兴县南司前镇。明洪武十五年 (1382) 置巡司于此。
古代部落名,为西羌一支。分布于今四川西部和西藏昌都地区。《隋书·西域传》:“附国者,蜀郡西北二千余里,即汉之西南夷也。……其国南北八百里,东南(西)千五百里。”隋大业四年(609)遣使朝贡。《新唐书·
①即今江西于都县东北三十五里水头圩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9:雩都县东北“率口墟又北行偏东五里至水头墟”。②在今广东广州市北白云山,有大小两水廉,相去三百步。宋方信儒有诗。
在今四川宁南县。清康熙四十九年 (1710)置披砂土千户。后于此置披沙汛。民国设县佐,1929年设披砂设治局。1930年改设宁南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