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丘
春秋时卫邑。在今山东阳谷县东陶城铺。《春秋》: 桓公十年 (前702),“秋,公会卫侯于桃丘,弗遇”。杜注: “桃丘,卫地。济北东阿县东南有桃城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33载: “汉高封功臣刘襄为桃侯,邑于此。今安平镇东十八里为桃城铺。旁有一丘,高可数仞,即桃丘矣。”
古邑名。春秋卫邑。在今山东省阳谷县东陶城铺。《春秋》桓公十年(前702年):桓公“会卫侯于桃丘,弗遇”,即此。
春秋时卫邑。在今山东阳谷县东陶城铺。《春秋》: 桓公十年 (前702),“秋,公会卫侯于桃丘,弗遇”。杜注: “桃丘,卫地。济北东阿县东南有桃城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33载: “汉高封功臣刘襄为桃侯,邑于此。今安平镇东十八里为桃城铺。旁有一丘,高可数仞,即桃丘矣。”
古邑名。春秋卫邑。在今山东省阳谷县东陶城铺。《春秋》桓公十年(前702年):桓公“会卫侯于桃丘,弗遇”,即此。
又称东路中左前旗。清康熙三十六年(1697)设,属蒙古车臣汗部。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东方省乔巴山西,克鲁伦河北。
楚汉之际刘邦改博阳郡置,治所在博县(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三十里旧县)。因境内泰山得名。后移治奉高县 (今泰安市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长清、莱芜以南,肥城以东,宁阳、平邑以北,沂源、蒙阴以西地区。东汉以后辖
一作敷州。西魏废帝三年 (554) 改北华州置,治所在杏城 (今陕西黄陵县西南五里)。隋大业三年 (607) 移治洛交县 (今陕西富县),改为鄜城郡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复为鄜州,仍治洛交县。辖境
公元前206年秦既亡,项羽分天下王诸侯,以梁、楚地九郡自立为西楚霸王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、《汉书·项籍传》 皆不详九郡之目, 自古考史者不一其说,当以姚鼎《项羽王九郡考》之说为是。计梁地两郡:砀郡、东
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)完成统一,推行郡县制,分全境为三十六郡。郡名不见于《史记》本文,裴骃《集解》作“三川、河东、南阳、南郡、九江、鄣郡、会稽、颍川、砀郡、泗水、薛郡、东郡、琅邪、齐郡、上谷、渔阳
地区名。亦称淮左。隋唐以前,从中原地区通往长江下游一般都在今安徽寿县附近渡淮,这段淮水的流向为自南而北,所以习称今安徽淮河南岸一带为淮东。有时也兼指包括长江下游一带。《汉书·荆燕吴传》: “立刘贾为荆
即今山东栖霞市东铁口镇。清光绪 《山东通志》 卷2《舆图志》: 栖霞县东有铁口集。
在今四川重庆市和平路西段五福宫右侧。旧为清代绿营射击场。1927年3月27日中共重庆市负责人杨闇公组织数万人的群众集会,抗议英、法枪击南京及刘湘向外借款,遭到军阀刘湘血腥屠杀,史称“打枪坝事件”。
亦作大谢山。即今浙江宁波市东南海上大榭岛。清康熙《定海县志》卷2:大榭山,“《旧志》皆作大若,以音近讹榭耳”。即“大谢山”。
在今河南荥阳市北牛口峪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武德四年(621),李世民大破窦建德军于板渚,“建德中槊,窜匿于牛口渚”,被擒。在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、古黄河南岸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武德四年(621年)窦建德与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