桐川
又名桐汭水、桐水。即今安徽郎溪县境郎川河及桐汭水。《元和志》 卷28广德县: “桐汭水在县西五十里。春秋楚子期伐吴,至桐汭是也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03广德县: “桐水在县西北二十五里。源出白石山,北流入宣城县白沙川入丹阳湖。” 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建平县: “西南有桐川。”
又名桐汭水、桐水。即今安徽郎溪县境郎川河及桐汭水。《元和志》 卷28广德县: “桐汭水在县西五十里。春秋楚子期伐吴,至桐汭是也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03广德县: “桐水在县西北二十五里。源出白石山,北流入宣城县白沙川入丹阳湖。” 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建平县: “西南有桐川。”
元至元十三年(1276)置,属四川行省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。治所在今云南绥江县西北金沙江南岸南岸乡。大德九年(1305)徙治今四川屏山县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屏山、雷波、马边、沐川等县地及云南绥江县地。明洪武
北宋熙宁四年 (1071) 废堋口县置,属九陇县。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三十里关口。
即今四川平昌县东北镇龙乡。《清一统志·保宁府二》:龙关镇“在巴州东三百六十里。州判驻此”。在河北省赤城县西南部、古长城脚下。面积287平方千米。人口2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龙关,人口 8560。唐设龙门
①1913年降乾州置,属陕西关中道。治所即今陕西乾县。1928年直属陕西省。②1913年改乾州厅置,属湖南省。治所即今湖南吉首市西南乾州。1914年改为乾城县。(1)旧县名。1913年由乾州厅改置,治
①在今河北抚宁县北。明为边路拨。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 卷7: 郭家庄 “西南至台头营大道十里,西北至怙井十里”。②在今江苏邳州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2邳州“泇口镇” 条下: “州北八十里有郭家庄,正统
唐南诏置,在今四川会理县西北五里老街乡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 永昌州:“州在(会川)路北,治故归依城,即古会川也。唐天宝末,没于南诏,置会川都督。至蒙氏改会同府,置五睑、徙张、王、李、赵、杨、周、高、段、
即鲁克沁。在今新疆鄯善县西南九十里鲁克沁镇。清乾隆 《西域图志》 卷14: 鲁克察克“旧对音为鲁克沁”。
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归化城六厅》:羊圈子谷“在绥远城东北六十六里。蒙古名衣马图”。
1914年依前江陵、镇江两府辖境置,属江苏省。治江宁县 (今江苏南京市)。辖境约当今江苏扬中、丹阳、金坛、溧阳以西长江南岸地区及江北六合、江浦两县地。1927年废。1914年6月以清末江宁、镇江两府辖
①在今江西上饶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5广信府上饶县: 柴门关 “在县北百里,通江南婺源县之要道”。②在今甘肃文县西北一百里。清光绪 《甘肃新通志》 卷9: “负山临河,峭壁镌 ‘秦蜀咽喉’ 四字,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