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音水
在今四川汉源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73黎州安抚司: 梵音水“在司城南一十五里。俗传唐僧三藏至此,持梵音而泉涌出,故名。色如米沈,味甘。宋政和间,太守宇文侯过而饮之,曰佳泉也,易名粲玉泉。泉南数十步有二巨石,一号袈裟石,五色相间,一号晒经石,皆三藏遗迹”。
在今四川汉源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73黎州安抚司: 梵音水“在司城南一十五里。俗传唐僧三藏至此,持梵音而泉涌出,故名。色如米沈,味甘。宋政和间,太守宇文侯过而饮之,曰佳泉也,易名粲玉泉。泉南数十步有二巨石,一号袈裟石,五色相间,一号晒经石,皆三藏遗迹”。
即今广东平远县南之大柘河。《清一统志·嘉应州》:大柘水“在平远县东南。源出阳洞,东流经关上,合河头溪”。
一名马鞍山。在今江苏东海县南。《寰宇记》卷22海州朐山县:“句卢山一名马鞍山,山在县西南一百二里……形勾曲,状似马鞍。”
元置,在今江西南城县东南。
旧名郎山。在今河北易县西南七十二里。海拔1025米。1941年侵华日军向晋察冀边区发动大扫荡,为保卫一分区司令部,一团七连奉命阻击,最后五壮士跳入万丈悬崖,幸存二人。1942年5月建五壮士纪念碑,19
一作吐护真河。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支流老哈河。隋时称托纥臣水。《新唐书·北狄传》:唐时奚族“多依土护真水”,即此。古水名。又作吐护真河(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)。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老哈河。隋时称托(託)
①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长江南岸。相传三国吴筑。东晋南渡后曾侨置琅邪郡于此。《晋书·元帝纪》: 东晋永昌元年 (322),王敦以诛刘隗为名举兵,“刘隗军于金城”。即此。②在今江苏句容县北。《晋书·桓温传》
元置,在今四川汉源县南大渡河南岸。
明洪武十五年(1382)改乌撒路置,属云南布政司。治所即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。十六年(1383)改属四川布政司。清康熙五年(1666)改置威宁府。
北宋置,属澧州慈利县。故址即今湖南桑植县。明于此置安福守御千户所。
在今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,南段又称陇山。南北走向,长约240公里。为陕北与陇中高原的界山。《元史·太祖本纪》:二十二年(1227),“闰(五)月,避暑六盘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8固原州:六盘山“曲折险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