毗山
在今浙江湖州市东六里。《寰宇记》 卷94乌程县: 毗山 “在县东北九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1湖州府: 毗山在 “府东北五里。毗,近也,以近府城而名”。《明史·常遇春传》: 常遇春伐吴,“败吴军于太湖、于毗山、于三里桥”。即此。南朝梁吴均有 《和柳恽毗山亭》 诗。有商周至春秋时代的毗山遗址。
在今浙江湖州市东六里。《寰宇记》 卷94乌程县: 毗山 “在县东北九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1湖州府: 毗山在 “府东北五里。毗,近也,以近府城而名”。《明史·常遇春传》: 常遇春伐吴,“败吴军于太湖、于毗山、于三里桥”。即此。南朝梁吴均有 《和柳恽毗山亭》 诗。有商周至春秋时代的毗山遗址。
即今四川井研县东南四十五里竹园镇。明正德《四川志》卷19犍为县有竹园铺。清属荣县。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89荣县:竹园铺“在县西八十七里”。1951年划归井研县。
在今福建长乐市北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福州府一》:龙峰“其西有岩。宋刘砥、刘砺与朱子讲学于此,因名曰晦翁岩”。
亦名右溪。在今广西西部,为郁江上源之一。《寰宇记》卷166邕州:“右水源出西北田州,流入郁江。”《明一统志》卷85田州府:右江“在府城东南。源出云南富州,历上林洞,至本府流入南宁府界”。右江主源为驮娘
十六国汉置,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北四十里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永嘉六年(312),汉主刘聪以“济南王骥为征西将军,筑西平城以居之”。即此。十六国汉嘉平二年(312年)筑,在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北。《晋书·刘聪载
在今安徽太湖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6太湖县: 新寨山 “在县西南十里。壁立险阻”。
即今山东济南市东北二十里洛口。为泺水入古济水 (此段古济水即今黄河) 之口。《水经·济水注》: 泺水 “北流注于济,谓之泺口”。筑堰以分其流,故亦名堰头镇。又曰下泺镇。明置堰头镇巡司。
1933年7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黎川、光泽(闽)、邵武(闽)三县析置,驻上观(今福建光泽县西南上观)。1934年废。旧县名。(1)中央苏区闽赣省设。1933年由黎川、光泽、邵武三县析置(黎川县今属江西省
亦作小广魏县。西魏改广汉县置,属涌泉郡。治所在今四川射洪县南六十里柳树镇。后又改为广汉县。隋开皇初废入通泉县。
即今云南易门县南十里南庄。元至元十二年(1275)于此置易门县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 昆阳州易门县:“在州之西,治市坪村,世为乌蛮所居。”元代后期徙废。
唐至德二年(757)改雍县置,与天兴县同为凤翔府治。治所即今陕西凤翔县。宝应元年(762)省入天兴县。金大定十九年(1179)复改天兴县为凤翔县,仍为凤翔府治。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。1928年直属陕西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