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汝阴郡

汝阴郡

①三国魏景初二年(238)置,属豫州。治所在汝阴县(今安徽阜阳市)。西晋辖境相当今安徽颍河流域以西、淮河以北和河南新蔡、淮滨等县地。其后渐小。隋开皇初废。大业初复置。唐武德四年(621)改置信州,六年(623)改为颍州。天宝初复为汝阴郡,乾元初改为颍州。

②南朝梁改南汝阴郡置,属豫州。治所在汝阴县(今安徽合肥市西北)。隋开皇初废。

③北齐改汝北郡置,治所在王坞城(今河南汝州市南)。北周大象末废。


(1)三国魏景初二年(238年)置,治汝阴县(今安徽阜阳市)。属豫州。后废。西晋泰始二年(266年)复置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颍河流域以西和河南省新蔡、淮滨等县地。东晋咸康二年(336年)废,后又复置。隋开皇初废。大业及唐天宝、至德时又曾改颍州为汝阴郡。 (2)南朝梁改南汝阴郡置,治汝阴县(今安徽合肥市)。隋开皇时废。(3)北齐改汝北郡置,治南汝原县(今河南汝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汝州市一带。北周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望汉城

    唐吐蕃筑。在今四川马尔康县东部或小金县东境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大历十二年 (777),“西川节度使崔宁奏大破吐蕃于望汉城”。胡三省注: “吐蕃筑城于西山以望蜀,因名望汉城。”在今四川省理县东。唐大历十

  • 西下密城

    在今山东潍坊市西二里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)移下密县于此。以其在故下密县城(今潍坊市)之西,故称西下密。大业初复还旧治,改名北海县。

  • 严剥寨

    在今浙江衢县西南一百二十里(今湖南镇水库中)。明置严剥巡司于此。清康熙三十九年(1700)废。在今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西南湖南镇水库境。明初置巡检司于此,清康熙三十九年(1700年)裁。

  • 天晴县

    唐渤海国置,为晴州治。治所在今朝鲜咸兴西北旧津里。一说在咸镜北道茂山东南。辽徙废。古县名。渤海国置,治今朝鲜咸兴西北旧津里。为晴州治。辽废。

  • 大罗镇

    ①在今山西应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大同府》 “安边镇”条下:大罗镇“在州南四十里”。②北宋置,属伏虞县。在今四川仪陇县东北大罗乡(大罗池)。(1)在黑龙江省庆安县南部。面积190平方千米。人口2万。镇人民

  • 上明镇

    即今山西岚县西南上明乡。《清一统志·太原府二》“东村镇”条下:上明镇“在县(旧治)西”。

  • 阳城镇

    清置,属汾阳县。在今山西汾阳县南十里东、西阳城村。(1)在河北省清苑县西南部。面积65.6平方千米。人口3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阳城,人口 4810。传尧帝之母在此养老,俗称养老城。又因处唐河支流之北,

  • 常山屯

    即今吉林桦甸市北常山镇。旧在松花江西岸。因松花江湖迁此。《清史稿· 地理志》桦甸县: “侧有常山屯,扼珲春、敦化西至奉天孔道。”

  • 枫溪墟

    即今广东潮安县西北枫溪镇。清光绪 《潮州府志》 卷14: 海阳县 “墟市” 有枫溪墟。

  • 吴岳山

    即岍山。在今陕西陇县西南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汧县:“有吴岳山,本名汧,汧水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