汭口镇
北宋置,属铅山县。在今江西铅山县西南汭口。《清一统志·广信府二》:汭口镇“在铅山县(治今永平镇)西北三十里。宋淳熙中设驻泊巡司,洪武十三年裁。今有汭口仓”。
北宋置,属铅山县。在今江西铅山县西南汭口。《清一统志·广信府二》:汭口镇“在铅山县(治今永平镇)西北三十里。宋淳熙中设驻泊巡司,洪武十三年裁。今有汭口仓”。
《尚书· 禹贡》: “熊耳、外方、桐柏至于陪尾。” 《史记·夏本纪》 作负尾; 《汉书·地理志》 作倍尾、横尾。一说在今湖北安陆北,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江夏郡安陆县 (今湖北云梦县): “横尾山在东北,
唐武德五年 (622) 置,属南恭州。治所在今广西蒙山县西北。贞观十二年 (638) 废。古县名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境。属蒙州。贞观十二年(638年)废。
①1913年改赵州为县,属直隶大名道。治所即今河北赵县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② 1913年改赵州置,后属云南腾越道。因与直隶赵县重名,1914年改凤仪县。1958年并入大理市。(1)旧县名。1913
唐贞观三年(629)置,为羁縻州。领契丹、室韦部落,隶营州都督。神龙初改隶幽州都督。治所阳师县寄治于良乡县之故东闾城(今北京市房山区境)。后废。唐贞观三年(630年)以室韦、契丹部落置,侨治营州(治今
即今广西崇左县东北驮卢村。北宋置陀陵县于此。元至正间,太平路曾徙治于此。清乾隆四十四年(1779)置巡司驻防。明《徐霞客游记·粤西游日记三》:“西南过驮卢, 山开水绕,百家成市,倚江北岸,旧为崇善地,
①在今河北丰润县西北四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顺天府:灵应山“其山悬崖壁立,岩畔有泉,濆流而下。上有二石穴,一名攻书室,一名灵应洞”。②在今江西龙南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赣州府龙南县:灵应山在“县北二
①即今辽宁海城市西北三汊河。明《辽东志》卷1海州卫:三岔河在“城西七十里”。《清一统志·奉天府一》:三汊河“在海城县西六十里,辽河、浑河、太子河合流入海处”。②即今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北三岔河。明置三岔
明洪武二十三年(1389)建,即今贵州天柱县东南五十里远口镇。清乾隆中置巡司于此。民国设县佐。
在今福建福州市城东十五里鼓山半山腰。原为积水潭,五代梁开平二年 (908) 闽王王审知填潭建寺,请名僧神晏国师主持,号国师馆。其后,宋真宗赐额 “涌泉禅院”。明永乐五年 (1407)改称寺。嘉靖二十一
亦作会军堂山。在今四川中江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4潼川府:会军山,“《寰宇记》:在铜山县东北。《旧经》云:汉昭烈入蜀,遣诸葛亮、张飞略地至此,里人以牛酒犒师,因名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1中江县:会军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