沱河
在今安徽北部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1五河县:沱河 “在县治西北一里。源出宿州东南之紫葶湖,历灵璧、虹县,流入境,又东流,入于淮”。
在河南省东端和安徽省北部。《大明一统志》:“沱河在五河县治西北,通虹县(今泗县)五河口入于淮。”源于河南省商丘市刘堤,东南流入安徽省境,经濉溪、宿州、固镇等县市,于泗县汇唐河水,流至樊集入沱湖。长270千米,流域面积 3047 平方千米。
在今安徽北部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1五河县:沱河 “在县治西北一里。源出宿州东南之紫葶湖,历灵璧、虹县,流入境,又东流,入于淮”。
在河南省东端和安徽省北部。《大明一统志》:“沱河在五河县治西北,通虹县(今泗县)五河口入于淮。”源于河南省商丘市刘堤,东南流入安徽省境,经濉溪、宿州、固镇等县市,于泗县汇唐河水,流至樊集入沱湖。长270千米,流域面积 3047 平方千米。
①或作沙海。故址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。乃战国时魏王著名台池之一。《战国策·东周策一》:颜率曰,“梁之君臣欲得九鼎,谋之晖台之下,少海之上”。隋初曾复旧迹,习舟师以伐陈,平陈之后,立碑其侧以纪功。唐时己堙
在今青海兴海县西南苦海子大草原。一说即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滩。《新唐书·薛仁贵传》:咸亨元年(670),讨吐蕃,“仁贵退军大非川,吐蕃益兵四十万来战,王师大败”。即此。即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。一
即今湖北监利县东南八十四里白螺镇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
在今山东武城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4武城县:一字河“在县西。《河防志》:黄河旧经县境。金明昌五年,河犯武城堤,泛及金山。明年,凿新河,修石岸十四里有奇以塞之。元时河自河南原武县决而东南,此河遂绝。金山
在今浙江青田县西北八十里古竹村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4处州府丽水县: 苦竹口隘 “在府南二十里,路出青田水口。《闻见录》: 由苦竹口至青田水道一百二十里”。
①又名小谷。春秋时齐邑。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东阿镇。《春秋》:庄公七年(前687),“冬,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”。即此。②亦作谷伯国。西周国名。在今湖北谷城县西北十里。《春秋》:桓公七年(前705),“夏
①隋开皇九年(589)改吴州置,治所在吴县(今江苏苏州市西南横山东)。以姑苏山得名。大业初复为吴州,寻又改为吴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)复为苏州,七年(624)徙治今苏州市。辖境相当今江苏吴县、常熟市以
①又作兴安。清光绪二十二年(1896)所置中东铁路站名,即今内蒙古牙克石市东南兴安岭村。②广义的指今大兴安岭(亦名西兴安岭)、小兴安岭(亦名东兴安岭),合称内兴安岭,在今内蒙古东北部、黑龙江省北部;外
即今山西洪洞县东郭盆村。《清一统志·平阳府一》: 郭盆镇 “在洪洞县东三十里”。
又名圣善寺。唐建。在今河南洛阳市旧城南定鼎路东。《次柳氏旧闻》 载: 玄宗尝幸东都,天大旱且暑时,遣高力士疾召天竺僧无畏祈雨。元畏捧水一钵,以小刀搅旋之,顾谓力士云: “雨且至。” 力士催马疾驰,回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