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西路
北宋熙宁六年 (1073) 分河北路置,治所在真定府 (今河北正定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白洋淀向南,子牙河,滏阳河及京广铁路以西,太行山以东,河北阜平、唐县以南,河南旧黄河以北地区。金时东部、西南部略有缩小。元初废。
北宋熙宁六年(1073年)析河北路西部置,治真定府(治今河北正定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西南部和河南省北部一小部分。金时辖境东部与西南部略有缩小。金末废。
北宋熙宁六年 (1073) 分河北路置,治所在真定府 (今河北正定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白洋淀向南,子牙河,滏阳河及京广铁路以西,太行山以东,河北阜平、唐县以南,河南旧黄河以北地区。金时东部、西南部略有缩小。元初废。
北宋熙宁六年(1073年)析河北路西部置,治真定府(治今河北正定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西南部和河南省北部一小部分。金时辖境东部与西南部略有缩小。金末废。
在今山东宁阳县北三十里堽城坝。《清一统志 ·兖州府二》: 青川驿 “旧在县西八里青川村,明成化二年移置于此。有驿丞,今裁”。
①即今山西榆次市东南涂河。《水经·洞过水注》: 涂水 “出阳邑东北大嵰山涂谷,西南经萝蘑亭南,与蒋谷水合,……蒋溪又西合涂水乱流西北入洞过泽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0榆次县: 涂水 “有二,一曰大涂水,
在今山东滨州市东南蒲城乡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1蒲台县:三姑台“在县(按指蒲台县旧治)东一里。相传古贞女蒲氏所筑,有三台并峙,遗址仅存。或以为即秦蒲萦台云”。
指西方国家。一般指欧、美各国。如明末成书之 《火攻挈要》,即题泰西汤若望授。
又作阳石木河、养息牧河。即今辽河西支流柳河及其上游养畜牧河。明后期,东迁之蒙古察罕儿部驻牧于养善木河一带,见 《万历武功录》、《三朝辽事实录》。后金天聪八年,皇太极遣兵渡辽河,抵阳石木河立营,见 《清
即今四川綦江县东南石角镇。清同治《綦江县志》卷1:石角镇在“南五十里”。(1)在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西南部。面积181平方千米。人口6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石角,人口 8330。因临北江信地角有一块带尖角
在今云南晋宁县(昆阳镇)西南二里,长松山麓。明崇祯六年(1633)昆阳州尝迁治于此。南明永历四年(1650)州治迁回昆阳镇。
西汉置,为敦煌郡治。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注: “应劭曰: ‘敦,大也。煌,盛也。’” 其说不足据。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: “大咸之山……又北三百二十里,曰敦薨之山……敦薨之水出焉,而
在今蒙古国西南。《汉书·匈奴传》:本始二年 (前72),伐匈奴,“度辽将军范明友三万余骑,出张掖; ……度辽将军出塞千二百余里,至蒲离候水,斩首捕虏七百余级,卤获马牛羊万余”。
明置,属长乐县。即今福建长乐市东南松下。为长乐之咽喉,福清之门 户。洪武二十年 (1387)移海口镇巡司于此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6: 嘉靖二十七年 (1548),“倭寇自松下突入海口澳登陆,攻福清之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