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阳军
唐、五代方镇名。唐建中二年 (781) 置河阳三城节度使,寻改为河阳军节度使,治所在河阳县 (今河南孟县南十五里)。元和九年 (814) 徙治汝州 (今河南汝州市),十三年 (818) 废。会昌三年(843) 复置,还治孟州河阳县。较长期领有河阳三城和河阳、温县、济源、汜水、河阴等县及怀、卫二州,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故道以北、太行山以南、浚县以西和今黄河南岸孟津县及荥阳市的汜水、广武二镇地。北宋初废。
唐、五代方镇名。唐建中二年 (781) 置河阳三城节度使,寻改为河阳军节度使,治所在河阳县 (今河南孟县南十五里)。元和九年 (814) 徙治汝州 (今河南汝州市),十三年 (818) 废。会昌三年(843) 复置,还治孟州河阳县。较长期领有河阳三城和河阳、温县、济源、汜水、河阴等县及怀、卫二州,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故道以北、太行山以南、浚县以西和今黄河南岸孟津县及荥阳市的汜水、广武二镇地。北宋初废。
明置大沽河口巡司,属海丰县。在今山东无棣县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武定府》:大沽河口巡司“在海丰县(今无棣县)东北一百五十里。明置巡司。本朝(清)移置大山”。
①即今四川青川县西北与甘肃文县分界之摩天岭。《清一统志 ·龙安府》: 清川故城 “北通青塘岭达阶、文,秦蜀襟要也”。历为甘入蜀要道之一。三国魏邓艾灭蜀大军经此。《宋史·高定子传》: 元兵下兴元,小校张
在今湖南溆浦县西北四十里,与乌龟山对峙。山下水气上腾,时有云雾瀰漫,故名。以安化有云雾山,故此称小云雾山。
西汉置,属北海郡。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市北二十里古城乡。《汉书·王子侯表》 “益都敬侯胡,菑川懿王子”,元朔二年 (前127) 封。后并入益县。
即尼木。在今西藏尼木县西。清乾隆 《卫藏通志》 卷12作 “聂母”。
①在今江苏苏州市胥门外。《清一统志·苏州府二》:万年桥,“本朝乾隆五年,抚臣徐士林、知府汪德馨建。延石为堍,架木远接,横跨胥江,中豁三拱,以通巨舰,商贾便焉”。②在今江西南城县东北郊、横跨盱江。《清一
元置,属巩昌等处总帅府。治所即今甘肃成县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 金洋州: “本隶兴元路,戊戌岁,有雷、李二将挈民户归附,令迁至成州,自行金洋州事。” 后废。
清建,即今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南巴彦塔拉镇。1932年改名巴彦塔拉 (蒙古语意为富饶的甸子)。
明置,属松潘卫。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北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: 松潘卫东有黑松林关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3松潘卫: 黑松林关 “在司东七十里。地多黑松,因名。一名松林堡”。
即今江苏西部洪泽湖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1盱眙县: 洪泽浦在 “县北三十里。旧有破釜塘。邓艾立白水塘,与破釜相连,开水门八以溉田。其后炀帝幸江都,道经此,久旱遇雨,因改今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