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法华寺石窟

法华寺石窟

在今云南安宁市东十里小桃花村后洛阳山崖壁上。《清一统志·云南府》 载: 法华寺 “在安宁州东洛阳山。大理段氏建。中有遥岑楼,登之可览一州之胜。明杨慎以所得禹碑墨本,镌之岩石”。今寺已废。石窟开凿于大理国时期,共二十五窟。最大的造像是横卧于南崖龛内的卧佛,长4.25米,作曲肱而枕半睡状。东峭壁上的十八罗汉雕像,排列为上中下三层,大小不一,高在0.55—1米之间,姿态各异。由卧佛石龛向南曲折而上,在一崖壁上有明代学者杨慎释译的 《禹王碑》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高崖口

    即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南高崖口乡。清光绪《昌平州志》 卷4: 西南 “高崖口。《采访册》: 距城五十里”。

  • 万安桥

    即洛阳桥。今福建泉州市东北洛阳桥。即“洛阳桥”。

  • 绛城

    又名虹城。北魏改贡城戍置,在今安徽五河县西五十二里东刘集镇附近。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陈太建五年 (573),“淮北、绛城及谷阳士民,并杀其戍主,以城降”。即此。胡三省注: “绛城盖虹县城,音同而字异。

  • 泹津渡

    即今湖南津市市。明宪宗时置三州驿于此。清名津市渡。《清一统志 ·澧州》: 津市渡 “在州东二十里”。津市镇在渡口,清设澧州通判,又尝寄州治于此。

  • 大同路

    元至元二十五年(1288)改大同府置,治所在大同县(今山西大同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内长城以北, 内蒙古大青山以南地区。明洪武二年(1369)复改大同府。元至元二十五年(1288年)改大同府置,治大同县

  • 奔不招讨司

    元置,属吐蕃等处宣抚司。治所在今四川巴塘县西。后废。

  • 瓮 (甕) 哥落城

    亦作翁鄂洛城、翁克洛城。明属建州女真董鄂部,在今辽宁桓仁县北。万历十二年(1584),努尔哈赤率师攻瓮哥落城。即此。

  • 唐努乌梁海

    清代乌梁海三部之一。因境内有唐努山,故名。清初归服后,分为五旗四十六佐领,属定边左副将军者二十五,属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者五,属赛音诺颜者十三,属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门徒者三,统于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

  • 列人堤

    在今河北肥乡县东北二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58肥乡县:“列人埤或曰列人堤,县居其上,埤即堤类也。后魏孝昌年中,有人于此掘得破船,仍是杉材,尚甚用,莫测其由。盖是漳水久积淤泥,遂成高岸也。”

  • 丙龙岩

    在今云南双柏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6��嘉县:丙龙岩“在县(治今��嘉街)北十里。岩高数丈,下有水, 自景东府流入境,下流亦入于卜门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