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阴城
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十二里洛阴村。《水经·汾水注》: 洛阴水 “出新兴郡。西流径洛阴城北”。唐武德七年 (624) 置罗阴县于此。
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十二里洛阴村。《水经·汾水注》: 洛阴水 “出新兴郡。西流径洛阴城北”。唐武德七年 (624) 置罗阴县于此。
即今浙江上虞市西南二十六里上浦镇。清光绪《上虞县志》卷18引《万历志》:上浦市“在县(旧治丰惠镇)西南四十里”。
南朝梁改上洛县置,为上津郡治。治所在今湖北郢西县西北上津镇。隋属上洛郡。唐属商州。南宋绍兴十六年(1146)属金州。后废。明洪武八年(1375)复置,属襄阳府。十年(1377)废入郧县。十三年(138
即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峪口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9竹山县 “吉阳关” 条下: “县南五十里有峪口市,下有峪口渡。”
明永乐四年 (1406) 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治所在今黑龙江省汤原县东北都鲁河注入松花江处附近 (一说在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东多隆武噶山)。后废。明永乐四年(1406年)置,治今黑龙江省萝北、汤原二县交界
一名皋石山。在今广东英德市南十五里。《艺文类聚》 卷6引王韶之 《始兴记》: “梁、鲜二水口下流有浈阳峡,长二十余里。山岭纡郁,丛流曲勃。” 《水经· 溱水注》: “溱水又西南,历皋口、太尉二山之间,
在今湖北巴东县。《清一统志·宜昌府》:寿安寺“在巴东县治西。唐贞观间建。宋寇准为令日,尝游其地。题咏甚多。明隆庆间改为学,万历十五年复为寺”。唐贞观年间建。在今湖北省巴东县。北宋寇准曾游此。明隆庆间改
即今福建平和县东三平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漳州府平和县:三平山“在县东南。岩谷深邃,结曲崎危,登者必历三险三平,乃至其巅。有峰岩泉石诸胜”。
即拉孜。今西藏拉孜县东北拉孜。《清高宗实录》 卷1333载,乾隆五十四年 (1789) 六月辛巳,“军机大臣等议覆四川成都将军鄂辉等条奏收复巴勒布(今尼泊尔) 侵占藏地,设站定界事宜” 中称:“拉子地
即素馨斜。又名内人斜。在今广东广州市西南花地。清屈大均《广东新语》卷19:素馨斜“又名曰花田。方信儒诗:千年艳骨掩尘沙,尚有余香入野花;何似原头美人草,风前犹作舞腰斜”。
在今西藏仁布县东南六十余里。自拉萨赴日喀则有二道,一由江孜,一由然巴,以然巴为近。清乾隆 《卫藏通志》 卷4: 至挞鲁 “有歧路,一由江孜,一由然巴,然巴为春夏商贩所必经; 冬则雪凌,多阻滞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