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福寺
①东魏武定五年 (547) 建,在今河南杞县南六十里。
②唐建,在今河南通许县西门外。
③唐建,在今河南中牟县东南二十里。
④在今陕西西安市西。《清一统志·西安府四》:洪福寺 “在长安县西门外。旧在咸宁县南大赵村,即宏福寺。唐贞观八年建,沙门玄奘译经处。神龙元年改名兴福。金大定四年改额洪福。明洪武二年徙此”。
(1)东魏武定五年(547年)建,在今河南省杞县南。(2)唐建,在今河南省通许县西门外。(3)唐建,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南。
①东魏武定五年 (547) 建,在今河南杞县南六十里。
②唐建,在今河南通许县西门外。
③唐建,在今河南中牟县东南二十里。
④在今陕西西安市西。《清一统志·西安府四》:洪福寺 “在长安县西门外。旧在咸宁县南大赵村,即宏福寺。唐贞观八年建,沙门玄奘译经处。神龙元年改名兴福。金大定四年改额洪福。明洪武二年徙此”。
(1)东魏武定五年(547年)建,在今河南省杞县南。(2)唐建,在今河南省通许县西门外。(3)唐建,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南。
又名晋王山。在今江苏六合县南六十里。《资治通鉴》: 隋开皇九年 (589),“晋王广帅大军屯六合镇桃叶山”。即此。
即今青海共和县驻地恰卜恰镇。清乾隆《西宁府志》 卷21西宁至藏路程: “南路白彦脑儿……五十里至恰不恰,有草无柴,青海蒙古住牧。四十里至西泥脑儿。” 民国汪公亮 《西北地理》 第二十三章: “民国八年
在今湖北省钟祥市市内。《新唐书·孟浩然传》: “王维过郢州,画浩然像于刺史亭,因曰浩然亭。咸通中,刺史郑诚谓: ‘贤者名不可斥。’ 更署曰孟亭。”
在今广东南海市西南西樵镇附近,最高峰为大科峰,海拔344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广州府南海县:西樵山“高数百仞,势若游龙,盘踞四十余里。峰峦大者七十有二,互相连属,内顾若罗城,其极高峻者曰大科峰。……
①在今甘肃泾川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8泾州:瓦亭驿“在州东六十里,邠泾之通道也”。②在今宁夏固原县南七十里瓦亭村。明置驿,并设巡司及递运所于此。清设千总驻防。
①即万世县。治所在今四川开县东北大进镇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:“万岁,后周之万县,隋加‘世’字。贞观二十三年,改万世为万岁县。”②明洪武六年(1373)降万州置,属夔州府。治所即今四川万县市。清光绪二十
北魏孝昌中置,属南兖州。治所在城安县(今河南民权县东北)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)废。北魏孝昌中置,治考阳县(今河南民权县东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民权县一带。北齐废。
在今山西朔州市城内东街。创建于唐麟德二年 (665)。辽时曾作为林太师衙署,亦称林衙院。辽统和年间改名林衙寺。金天德二年 (1150) 题额“崇福禅寺”,清乾隆间改今名。现存山门及天王、弥陀、观音、地
北宋元符中改通会关置,属会州。在今甘肃榆中县东北。金大定八年(1168)改名会安关。北宋元符元年(1098年)以颠联关改名,在今甘肃省榆中县西北。金大定八年(1168年)改名会安关。
亦作借溪山。即今安徽绩溪县东北荆磡岭。宋淳熙 《新安志》 卷5绩溪县: 徣溪山 “在县东北八十里。 高五百五十仞, 周百四十里。 西连嵸山,有水流入县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