浪庄寺
亦作浪藏寺。在今四川得荣县。《清史稿·宣统本纪》: 宣统三年 (1911),赵尔丰奏: “浪庄寺喇嘛千余人许还俗。”
亦作浪藏寺。在今四川得荣县。《清史稿·宣统本纪》: 宣统三年 (1911),赵尔丰奏: “浪庄寺喇嘛千余人许还俗。”
即天津桥。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皇城正南洛水上。唐孟郊有 《洛桥晚望》 诗: “天津桥下水初结,洛阳陌上行人绝。” 储光羲有 《洛桥送别》诗。即“天津桥”。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旧城西南。唐孟郊《洛桥晚望》
在今广东东莞县西南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: 广州东莞县有 “静康等三盐场”。在今广东省东莞市西南。北宋属东莞县。
蒙古至元六年 (1269) 改河州置,属吐蕃等处宣慰司。治所即今甘肃临夏市。辖境相当今甘肃临夏、和政、广河等市县及东乡族自治县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地。明洪武四年 (1371) 改置河州卫。
在今河南嵩县南。《新唐书·食货志四》:“开元十五年,初税伊阳(今嵩县西南旧县)五重山银、锡。”《元和志》卷5伊阳县:银铆窟“在县南五里”。古山名。在今河南省嵩县南。《新唐书·食货志》:唐开元十五年(7
南宋绍熙五年(1194)改明州置,治所在鄞县(今浙江宁波市)。以年号为名。辖境相当今浙江宁波、鄞县、慈溪、奉化、象山等市县及舟山群岛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)改为庆元路。宋、元时均置市舶司于此,为重要
在今河北迁西县北喜峰口一带。古有塞道, 自今蓟县东北经遵化县,循滦河河谷出塞,折东趋大凌河流域,为河北平原通向东北的交通要道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东汉建安十二年(207)北征乌丸,“引军出卢龙塞
在今广西融安县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03静江府:天村山“在古县西南一百里。山上有水,人耕田如在天上,故名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7永宁州:天村山“在州西南一百里。岭有田,居民耕种成村”。
即今南广水。从今云南威信县境往北流入四川。《寰宇记》卷79戎州:“黑水,从胡监生僚界出东海,流入蜀江,唐天宝六年改为皂水。”
即今广西马山县西南三十里乔利乡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思恩府:“旧治在府西北。正统七年迁府东北之乔利”,即此。
又作彭衙、衙。在今陕西白水县东北四十里南彭衙村、北彭衙村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 武公元年 (前310),“伐彭戏氏”。《正义》: “戏,音许宜反,戎号也。盖同州彭衙故城是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