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涪陵县

涪陵县

①西汉置,属巴郡。治所即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。东汉建安六年 (201) 为巴东属国都尉治。三国蜀为涪陵郡治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张翼传》: 建安末 “为江阳长,徙涪陵令”。即此。西晋永嘉后废。

②即涪城县。治所在今四川绵阳市东涪江东岸。《资治通鉴》: 西晋太安二年 (303),荆州刺史孙阜“破德阳,获 (李特) 将寋硕,任臧退屯涪陵”。胡三省注: “此涪陵乃汉广汉郡之涪县,晋梓潼郡之涪城县,非涪陵郡之涪陵。广汉梓潼之涪,今绵州,今人犹谓绵州为涪陵。涪陵郡之涪陵,则今涪州涪陵县也。”

③隋开皇十三年 (593) 改汉平县置,属渝州。治所即今四川涪陵市。以涪陵江为名。大业初属巴郡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为涪州治。天宝元年 (742)为涪陵郡治,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涪州治。南宋咸淳二年 (1266),与州同移于今市东北之三台山。元还今涪陵市,至元二十年 (1283) 废入涪州。1913年改涪州复置,次年属四川东川道。1928年直属四川省。1983年改置涪陵市。

④南齐置,属涪陵郡。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。后废。


(1)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。属巴郡。东汉先后为巴东属国、涪陵郡治。西晋永嘉后废。(2)古旧县名。隋开皇十三年(593年)改汉平县置,治今重庆市涪陵区。属巴郡。唐、宋为涪州治。元至元二十年(1283年)省入涪州。1913年又改涪州置涪陵县。1983年撤销,改设涪陵市。原属四川省,1997年划归重庆市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会仙岩

    ①在今福建光泽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邵武府》:会仙岩“在光泽县北四十里。高二千余丈。岩口有石穴,中深而方,清泉常满。俗名石斗岩。后涧泉出自穴中,高数丈, 名曰水漈”。《方舆纪要》作“令仙岩”,或误。②在今

  • 马驿铺

    即今山东莱州市南马驿村。为通平度孔道。清光绪《山东通志》卷2《舆图志》:掖县南有马驿铺。

  • 千秋涧

    在今安徽和县西北二十五里。《宋史·河渠志》:南宋淳熙十二年(1185),“和州守臣请于千秋涧置斗门,以防麻澧河水泄入大江,遇岁旱灌溉田畴, 实为民利”。在今安徽省和县西北。南宋淳熙十二年(1185年)

  • 迎恩寺

    俗名东大寺。创建于明天启四年(1624)。在今河南洛阳市老城东关大街东北角(洛阳市第一高中所在地)。该寺是福王朱常洵为其生母郑贵妃建的。取名“迎恩”,是富王借庇于佛,称其母“心之善可因也;心可因,故恩

  • 阳盱

    古泽薮名。即阳纡。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:“禹之为水,以身解于阳盱之河。”

  • 云峰山摩崖石刻

    云峰山又名文峰山。在今山东莱州市东南十五里。石刻多在突出岩石的侧面,大小不一,形态各异,由山麓到极顶零星分布,共三十余处。大多为北魏书法家郑道昭手书。据《魏书·郑道昭传》 载:道昭字僖伯,少而好学,博

  • 科尔沁右翼前旗

    俗称扎萨克图旗。后金崇德元年(1636) 置,属内蒙古哲里木盟。札萨克驻席喇布尔哈苏 (今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东南)。1914年划归奉天省。1929年属辽宁省。1945年划归辽北省。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

  • 永安庄

    ①即今河北正定县北二十里永安镇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50正定县图:北有永安。②在今贵州遵义县北永安庄。为播州杨氏庄院。《明史·刘綎传》:万历二十八年(1600)征杨应龙,“綎分奇兵为左右路, 间道趋关

  • 沙坪关

    即今四川垫江县东北沙坪镇。清光绪《垫江县志》卷2:沙坪关在“治北五十里”。

  • 北始新县

    北魏侨置,属庐江郡。治所在今安徽六安市或舒城、霍山等县境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