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清口

清口

①即泗口。又名淮泗口、清河口。古泗水入淮之口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、《水经·济水》 云: 泗水至睢陵县 (今江苏盱眙县西北)南入淮。郦注以为在角城 (今江苏淮阴市西南) 入淮。因泗水一名清水,故名。泗水为中原水运要道,清口扼南北交通咽喉,为历代战争要地。《陈书·吴明彻传》: 太建九年 (577) 北伐,至吕梁,“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。轨轻行自清水入淮口,横流竖木,以铁锁贯车轮,遏断船路……明彻仍自决其堰,乘水势以退军,冀其获济。及至清口,水势渐微,舟舰并不得渡,众军皆溃,明彻穷蹙,乃就执”。又 《资治通鉴》: 唐乾宁四年 (897),朱全忠举兵击杨行密,遣将庞师古领徐、宿、宋、滑七万之兵 “营于清口”,皆此。金、元后,黄河夺淮入泗,清口遂为河防要地。明、清时成为黄河、淮水交会之处。

②即古汶水入济之口,在今山东梁山县东南。以下济水即通称清水。《水经·济水篇》: 济水 “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,汶水从东北来注入”。郦道元注: “济水又北,汶水注之,戴延之所谓清口也。” 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 (450),萧斌 “使王玄谟戍碻磝,申坦、垣护之据清口”。即此。

③明清时指淮水入黄河之口为清口。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马头镇西北。因淮水经洪泽湖沉淀后水流较黄河之水清而得名。后因黄淮交会处变迁,清口亦随之移位。明万历以前清口只起冲刷黄流的作用,万历后江淮运河北口先与淮河相会,然后经清口与黄河相会,清口不仅为黄淮交会之所,也是粮运咽喉之地,为南北漕运重地。


(1)古泗水入淮之口。又称泗口、清河口,因古泗水一名清水,故名。在今江苏省淮安市西北。地当南、北交通咽喉,淮上军事要地,屯兵戍守。南朝陈太建十年(578年),吴明彻为北周王轨败于清口;南宋绍兴五年(1135年),韩世忠控扼清口以御金。皆指此。金、元以后黄河夺泗入淮,清口遂为河防要地。潘季驯《河防一览·河防险要》:“清口乃黄、淮交会之所。”(2)古汶水入济之口。在今山东省梁山县东南。此下济水即通称清水。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(450年),萧斌使申坦、垣护之据清口,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坞墙集

    一作乌墙集。即今河南商丘县东南坞墙乡。明嘉靖《归德州志》卷1《村镇》:“乌墙集,州东南六十里。”清光绪《商丘县志》卷1《市集》:“东南面有坞墙集,离城六十里。”

  • 同心场

    即今四川金堂县东南五十里同兴乡。与淮口镇隔江相望。从西魏以来,为县、军、州治地。清嘉庆《金堂县志》卷1:“金渊西魏置,金水唐置,怀安宋置,怀州元置,故城在今县治东南八十里同心场。基址、濠堑,犹有存者。

  • 阖闾山

    在今湖北阳新县东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33兴国军: 阖闾山 “在永兴。《武昌记》 云,‘昔阖闾与楚相持,伍子胥屯众于此”。

  • 阿鲁沁达兰卡伦

    即沁达兰卡伦。清乾隆年间置,在今哈萨克斯坦塔尔迪库尔干东,阿拉套山北麓。

  • 赤门

    春秋时吴都(今江苏苏州市)正南门。《吴地记》:“(匠)门南三里有葑门、赤门,有赤将军坟。在蛇门东,陆无水道,故名赤门。”

  • 景港河

    在今湖南安乡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7安乡县 “大鲸湖” 条下: “景港在县东北四十里。上通荆江,下达洞庭湖。一名景源港。” 《清一统志·澧州一》: 景港河 “自荆州府公安县四水口分流,至县界灵石湖南

  • 营口县

    1913年改营口厅置,属奉天辽沈道。治所即今辽宁营口市。1929年属辽宁省。1938年改设营口市。1949年复置营口县,移治大石桥镇 (今大石桥市)。1992年改设大石桥市。旧县名。1913年由营口直

  • 多褐城

    在今新疆库车县东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:唐贞观二十一年(647),阿史那社尔将兵讨龟兹入焉耆,“社尔次碛石,去王城三百里。先遣伊州刺史韩威以千骑居前,右骁卫将军曹继叔次之,至多褐,与王遇,其将羯猎颠兵五

  • 鱼河堡

    即今陕西榆林市南鱼河镇。《清一统志·榆林府二》: 鱼河堡 “地名黑土圪塔。明正统二年置鱼河砦于九股水。成化十一年,巡抚俞子俊移置今所。城在半山,周三里三百步,门二。居无定、明堂两河之间,为腹里上地。今

  • 偏店关

    在今河北涉县东北三十里偏店乡。明洪武中置偏店巡司。嘉靖中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