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清水

清水

①即今山西中阳县东南川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2永宁州宁乡县: 清水在 “县南三十五里。北流经州西南十里,合东川水入黄河”。

②黄河支流。即今山西垣曲县南亳清河。源于今山西闻喜县东,东南流经垣曲县南入黄河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“清水出清廉山之西岭,世亦谓之清营山。其水东南流,……径阳壶城东,即垣县之壶丘亭。……清水又东南流注于河。”

③即流经今江苏铜山县东南之古泗水。《陈书·吴明彻传》: 太建十年 (578) “明彻军至吕梁,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,明彻频破之,因退兵守城,不敢复出。明彻仍迮清水以灌其城,环列舟舰于城下,攻之甚急。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。轨轻行自清水入淮口,横流竖木,以铁锁贯车轮,遏断船路”。

④今安徽长江南岸支流青弋江。《汉书· 地理志》 丹阳郡宛陵县: “清水,西北至芜湖入江。”

⑤泗水的别名。一作清泗。源于今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。《水经·泗水注》: “清水即泗水之别名。”《宋书·索虏传》: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 (450),魏师南下, “遣楚王树洛真 (拓跋建)、 南康侯杜道㑺进军清西,至萧城,步尼公进军清东,至留城”。“”即清水。又 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宋泰始三年 (467),“遣中领军沈攸之等击彭城 (今江苏徐州市),攸之以为清泗方涸,粮运不继,固执以为不可”。皆此。宋以后称清河,一名南清河。

⑥济水自巨野泽北纳汶水以下的别称。《资治通鉴》: 东晋太和四年 (369),桓温伐燕,“温使冠军将军毛虎生凿巨野三百里,引汶水会于清水”。胡注引杜佑曰: “济水,因王莽末渠涸不复截河过,今东平、济南、淄川、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海,谓之清河,实菏泽、汶水合流,亦曰济河。” 宋后通称清河,一名北清河。

⑦上游即今河南卫辉市以上的卫河。《水经·清水》: “出河内修武县 (今河南获嘉县) 之北。”汉、魏前在今淇县 (朝歌镇) 南入黄河。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 注引 《英雄记》: “绍在朝歌清水口”,即此水入河口。西晋后改道东会淇水入白沟。隋后自今新乡市以下成为永济渠的 一部分,清水之名渐废。

⑧又名牛饮水。即今四川双流县北十里之江安河。《寰宇记》 卷72双流县: “清水在县北十里。改名牛饮水。”

⑨亦作清水江。即今四川巴中市西恩阳河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清化县有 “清水”。《寰宇记》 卷139清化县: 清水 “北自地平县来,南流经木门城东,又南经县理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8巴州: 清水江 “在州西九十里。《志》 云: 源出广元南境通平镇。历废清化县,又东经废恩阳县,至州南合于巴江”。

⑩亦名叠江、清江河。即今四川开县东北之东河,为小江 (开江) 东支流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 清水 “源出西北巴渠县东北巴岭南僚中,即巴渠水也。西南流至其县,又西入峡,檀井溪水出焉。又西出峡,至汉丰县东,而西注彭溪,谓之清水口”。《寰宇记》 卷137开州万岁县: 清水 “源出县东北石塔山,西南流经石门山,又西南流经巴渠故城东,又西南流经县东二里,又西南入开江县界”。《清一统志·夔州府一》: 清水,“ 《旧志》: 清水在开县东北五十里。源出界顶山,南流五十里至县东南,入开江”。

(11)今四川旺苍县东之白水河、恩阳河。为渠江支流巴河上源之一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清水县有清水。《寰宇记》卷139清化县: 清水 “北自地平县来,南流经木门城东,又南经县理”。

(12)一名去斤水。北魏以来称今陕西省北部延河为清水。源出安塞县西北芦关岭,东南流经延安市东,又东径延长县东南入黄河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“ 《山海经》 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……北百七十里,曰申山……区水出焉,而东流注于河。世谓之清水。” 《元和志》 卷3肤施县: “清水,俗名去斤水,北自金明县界流入。《地理志》 谓之清水。” 明以后改称延河。

(13)一名秦川。即今甘肃清水县之汤浴河、牛头河。源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汤峪,西南流至清水县城北,又西南流纳后川河 (古名秦水),至天水市东入渭水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 “ (清) 水导源东北陇山,二源俱发西南,出陇口合成一水,西南流历细野峡,径清池谷,又径清水县故城东,……其水西南合东亭川,自下亦通谓之清水矣。”


古水名。(1)上游即今河南省卫辉市以上的卫河,汉、魏以前在今淇县(朝歌镇)南入黄河。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东汉初平二年(191年)袁绍屯兵朝歌清水口,即为其入河口。晋后改道东会淇水入白沟。隋后,自新乡县以下成为永济渠的一部分,其名渐废。(2)古济水自巨野泽北纳汶水以下的别名。东晋太和四年(369年),桓温伐燕,引舟师自清水入河,即此。宋后改称清河。(3)泗水的别名(《水经注·泗水》),又作清泗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(450年),魏师南侵,拓跋建自清西进,屯萧城,步尼公自清东进,屯留城;泰始三年(467年),宋明帝遣沈攸之图淮北,攸之以为清泗方涸,粮运不继,固执以为不可。即此。宋后改称清河,又名南清河。(4)即今陕西省北部黄河支流延河。明以后改延河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华中抗日根据地

  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中地区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。包括江苏绝大部分,安徽、湖北的大部分,河南、浙江的一部分和湖南的一小部分。1938年春,新四军深入华中敌后,开展游击战争。5月,新四军一部挺进江南

  • 陆续分州

    即今福建闽侯县东南南屿镇东六十份洲。清雍正十二年(1734)移五县寨巡司治此。

  • 岳 (嶽) 云 (雲) 楼

    在今山东兖州市城东南。本古兖州城楼。唐杜甫 《登兖州城楼》 诗有 “浮云连海岳” 句,故称岳云。后楼毁。人呼其故址为少陵台。

  • 新乡市

    1949年8月当地解放后由新乡县析置,为平原省会。治所即今河南新乡市。1952年划属河南省。在河南省北部、黄河北岸。面积8169平方千米(市辖区187平方千米)。人口556.7万(市辖区79.8万)。

  • 大衢山

    即今浙江岱山县东北之衢山岛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1海盐县:衢山“在县东南海中。亦曰大衢山”。曾称朐山,又称衢山岛。在浙江省东北部海中、舟山群岛中部,西南与岱山岛相望。属岱山县。面积约60平方千米。丘陵广布

  • 谢公墩

    ①亦名谢安墩。在今江苏南京城内北隅。宋张敦颐 《六朝事迹编类》 卷6: 谢公墩 “在半山报宁寺之后,基址尚存。谢安与王羲之尝登此”。李白《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》 诗有 “冶城访古迹。犹有谢安墩” 句。

  • 金银岛

    在南海中中国西沙群岛西部永乐群岛内,位于甘泉岛西南约7海里,在永乐环礁之西端。岛上树木茂盛,鸟类繁多,鸟粪资源丰富。20世纪70年代在礁盘上发现一批元、明、清时代的瓷器。中国渔民向称尾峙、尾岛。193

  • 古望山

    在今广西宁明县东明江镇南。《清一统志·太平府》:古望山“在明江厅(治今明江镇)南五里。高百余丈,山岭平广,四旁泉流,极目百里。相传汉征交阯,常屯兵于山上”。

  • 大笼河

    在今贵州麻江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3新添卫“清水江”条下:“大笼河在卫(今贵定县)东六十里。北流入清水江。”

  • 珰州

    即当州。北宋置羁縻州,属茂州。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境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