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州
①唐武德五年 (622) 置,治所在光安县(今越南义静省香山附近)。辖境相当今越南义静省香山一带。贞观八年 (634) 改为阿州。
②五代后蜀改洋州置,治所在兴道县 (今陕西洋县)。北宋初复为洋州。
(1)唐武德五年(622年)置,治光安县(今越南河静省香山附近)。属南德州(八年改德州)。贞观元年(627年)属驩州。八年改阿州。十三年废。(2)五代蜀改洋州置,治兴道(今陕西洋县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省西乡、洋县、镇巴、佛坪等县地。北宋初复为洋州。
①唐武德五年 (622) 置,治所在光安县(今越南义静省香山附近)。辖境相当今越南义静省香山一带。贞观八年 (634) 改为阿州。
②五代后蜀改洋州置,治所在兴道县 (今陕西洋县)。北宋初复为洋州。
(1)唐武德五年(622年)置,治光安县(今越南河静省香山附近)。属南德州(八年改德州)。贞观元年(627年)属驩州。八年改阿州。十三年废。(2)五代蜀改洋州置,治兴道(今陕西洋县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省西乡、洋县、镇巴、佛坪等县地。北宋初复为洋州。
在今江苏涟水县东北。1941—1950年苏北革命根据地置涟东县治此。
唐开元四年 (716) 置,属思州。治所即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。五代时废。古县名。唐开元四年(716年)置,治今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。属思州。五代时废。
即达孜宗。治今西藏达孜县东北达孜。
即今江苏阜宁县。《元史·董搏霄传》:至正十六年 (1356),“剿平北沙、庙湾、沙浦等寨”。清雍正九年 (1731) 于此置阜宁县。
罕、幵初为两支羌族部落,同居于湟中及鲜水(今青海青海湖)一带。其地有罕幵谷、罕幵南溪水(今甘肃临夏市西南)。后遂为地区名。《宋书·吐谷浑传》:“浑既上陇, 出罕幵、西零。……罕幵,今枹罕县。”
元至元二十年(1283)于废西宁军置,属顺庆路。治所在渠江县(今四川广安县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广安、华蓥、岳池等市县地。明洪武四年(1371)改为广安州。元至元二十年(1283年)置,治渠江县(今广安市
即今湖南桃源县西大洑溪。明《寰宇通志》卷57常德府:大敷溪水“流至高都村入沅水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桃源县“沅江”条下:“《志》云,县西百二十里有大敷溪, 自辰州府流入界,注于沅江。”
一称回部。清代对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称。因天山南路为维吾尔族所聚,清代称维族为“缠回”,故名。又称回部。清代对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称。因天山南路为维吾尔族所聚居,清代称维族为“缠回”,故名。
俗名大北门。即江陵城 (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)北门拱极门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8荆州府: 江陵城 “大北门旧名柳门,外有城壕”。北宋苏轼 《荆州十首》 诗云: “柳门京国道,驱马及春阳……北行连许
南朝宋置,治所在沛县 (今安徽天长市西三十里石梁镇)。梁改为泾城、东阳二郡,北周改称石梁郡。隋废。南朝宋侨置,治沛县(今安徽天长市西北石梁镇)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