灞桥镇
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中部、灞河东北岸。面积43平方千米。人口5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灞桥街,人口1.5万。镇以灞桥得名。地处西安东大门,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。汉代在今灞河东岸上、下桥子口建霸桥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于今灞桥稍北重建。宋至民国均设镇。清称灞桥街,咸宁县丞署驻此。1950年置灞桥乡,1958年改公社,1985年复置乡,1986年置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蔬菜、葡萄、草莓。有锻压机械、建筑机械、冶炼、建材及肉类加工等厂。陇海铁路、西潼高速公路经此。
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中部、灞河东北岸。面积43平方千米。人口5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灞桥街,人口1.5万。镇以灞桥得名。地处西安东大门,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。汉代在今灞河东岸上、下桥子口建霸桥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于今灞桥稍北重建。宋至民国均设镇。清称灞桥街,咸宁县丞署驻此。1950年置灞桥乡,1958年改公社,1985年复置乡,1986年置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蔬菜、葡萄、草莓。有锻压机械、建筑机械、冶炼、建材及肉类加工等厂。陇海铁路、西潼高速公路经此。
亦作科鹿洞、可浪洞。即今四川德格县东北之柯洛洞乡。为从打箭炉(今康定县)入藏北路主要驿站之一。《清史稿·四川土司传》:光绪三十四年(1908),赵尔丰率军平德格土司乱,经“擦玉龙、濯拉、扩洛垛, 以至
即今山西汾阳县北之禹门河。源出县西北张家堡西,东南流入文峪河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2汾阳县: 禹门河在 “城西十里。西山诸溪之水会流于此,谓之河口,伏流潜注,东入于文湖。相传禹导洪水至此,因名”。
在今广西忻城县境内。明时为十寨之一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境内。参见“十寨”。
即今湖南望城县东十里湘江东岸丁字镇。清嘉庆《长沙县志》卷4:丁字湾“砠石崔嵬,横出岸外,水至此出入迂回,形如丁字,故名”。
一名鲁克察克。元名鲁古尘。即今新疆鄯善县西南九十里鲁克沁镇。清徐松 《西域水道记》 卷2: “鲁克沁,东汉之柳中城也。” 宣统 《新疆图志》卷80鄯善: 鲁克沁 “今为回郡王所居,地势最为低洼,民物殷
又名乌耆国、乌缠国、乌夷国、阿耆尼国。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。属西域都护府。都城在员渠城 (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)。北魏万度归率兵破其国,屠其城。后,焉耆国当徙都于今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四十里城子旧城。唐置
在今上海市闵行区东南,黄浦江东。塘北有下沙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4松江府上海县:沈庄塘“在下沙浦北。嘉靖三十三年官军败倭贼于此”。
①西汉初置,治所在莒县 (今山东莒县)。文帝二年 (前178) 改为城阳国。东汉建武十三年(37) 并入琅邪国。建安三年 (198) 复置,三国魏移治东武县 (今山东诸城市)。西晋废。②北魏太和三年
即今辽宁绥中县西南前卫镇。明为广宁前屯卫。清为前屯卫城。为县西南第一重镇。清杨宾 《柳边纪略》 卷2: “高梁站十八里至前卫。”
即唐长安之大明宫。在今陕西西安市北二里龙首原上。龙朔二年 (662) 兴建,取殿后蓬莱池为名。后改名大明宫。咸亨元年 (670) 改为含元宫,武后长安元年 (701) 复改大明宫。杜甫有 《忆昔献赋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