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十五里禹王城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1 夏县: 夏城 “相传禹建都时筑,一名禹王城。城内有青台,高百尺,或谓之涂山氏台”。
西汉置,属会稽郡。治所在今浙江嵊县西南十二里。东汉末徙治今嵊县。唐武德四年 (621)属嵊州,八年 (625) 属越州。五代吴越时改赡县。北宋初复为剡县,宣和三年 (1121) 更名嵊县。(剡shàn
即今福建连城县北北团。宋置北团寨巡司于此,后毁于兵。
即今陕西大荔县东北双泉乡。《清一统志·同州府二》 “赵渡镇”条下:县西又有“双泉”镇。在陕西省大荔县北部、铁镰山南麓。面积58平方千米。人口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双泉,人口3830。镇区北原有泉,水呈赤色
一名晓羊江。在今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北五里。下流入乌江。《清一统志·思南府》 引《贵州通志》: “其水发源不广,由山谷溪流所聚,至隘溪渡,汇丰乐河。或云源出华盖山,东北流入乌江。”
即小峡。在今青海平安县西小峡乡境。《清一统志·西宁府一》:峡口山“亦名小石峡”。
北周天和四年(569)置,属岐山郡。治所在今甘肃灵台县南。隋开皇十六年移于岐山南十里(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五十里),改名岐山县。古县名。北周天和四年(569年)析鹑觚县南界置,治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。属岐山
北宋盐场。在今上海市奉贤县南柘林镇西一里旧柘林城。清时设盐课大使,后设场知事。
1943年3月日伪由沔阳县荆河以北地析置,治所在仙桃镇(今湖北仙桃市)。1945年8月废。
清康熙二十三年 (1684)置,属台湾府。治所在佳里兴堡 (今台湾省台南县西南佳里镇)。四十三年 (1704) 移治今台湾嘉义市。乾隆五十二年(1787) 改名嘉义市。古县名。清康熙二十三年(168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