献州
金天德三年 (1151) 改寿州置,治所在乐寿县 (今河北献县)。乾隆 《河间府新志》 卷2: “以其为汉河间献王封国,献陵在焉,故特名其州曰献。”辖境相当今河北献县、交河等县地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) 废。寻复置,属河间路。明洪武八年 (1375)降为献县。
金天德三年(1151年)改寿州置,治今河北省献县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泊头市、献县及阜城县北部、沧县西部等地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年)废州,仍为乐寿县。寻复置。明初省县入州。洪武八年(1375年)又降州为献县。
金天德三年 (1151) 改寿州置,治所在乐寿县 (今河北献县)。乾隆 《河间府新志》 卷2: “以其为汉河间献王封国,献陵在焉,故特名其州曰献。”辖境相当今河北献县、交河等县地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) 废。寻复置,属河间路。明洪武八年 (1375)降为献县。
金天德三年(1151年)改寿州置,治今河北省献县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泊头市、献县及阜城县北部、沧县西部等地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年)废州,仍为乐寿县。寻复置。明初省县入州。洪武八年(1375年)又降州为献县。
即今贵州贵阳市南五十里青岩镇。清有把总驻守。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南部、涟江上游。面积97.3平方千米。人口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交通路。石灰岩广泛出露,呈黑灰色,故名。是省内古镇之一。明洪武十一年(137
西魏置,为基州治。治所在丰乡县 (今湖北荆门市东南马良镇)。隋开皇七年 (587) 废。西魏置,治今湖北省钟祥市南。属基州。辖境大约包括今湖北省钟祥县南部一带。隋开皇七年(587年)废。
即石鼓书院。在今湖南衡阳市北石鼓山。唐李宽读书其中,刺史吕温访之,有《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》诗。
明置,故址在今山西盂县北八十里御枣口村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0盂县: “榆枣关在县东北一百十里,路亦通平山县,滹沱河所经也。”
在今宁夏灵武县南。《新唐书·代宗纪》:大历八年(773),“吐蕃寇灵州,郭子仪败之于七级渠”。《宋史·刘昌祚传》:元丰四年(1081),泾原副都总管刘昌祚从环庆高遵裕西征,薄围灵州, “遵裕围城十八日
在今湖南湘乡市东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湘乡县:东台山“一名凤凰山。南连华盖,下瞰涟水,上有平石若台”。
在今广西灵川县东北三街镇西北二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7灵川县:西峰山“在县西北二里。高数百丈。三面峭拔,其中坦夷。上有龙泉,每日三涨三落”。
即骑田岭。又名上岭山、客岭山、黄箱山。在今湖南郴县南六十里,接宜章县界。《水经·耒水注》: 黄水 “出 (郴) 县西黄岑山,山则骑田之峤,五岭之第二岭也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2郴州: 黄岑山 “岭高千
北魏平城宫殿。在今山西大同市北。《魏书·高祖纪》: 太和三年 (479) 二月,“壬寅,乾象六合殿成”。
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属莘州。治所在今山东聊城市西南五十里沙镇。大业初属武阳郡。唐属博州。《元和志》 卷16武水县: “在武水沟之南,因名之。” 五代周显德二年 (955) 废。古县名。隋开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