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印山
亦名印山、石宝山。在今四川忠县东北长江北岸石宝寨。《方舆胜览》卷61咸淳府:石宝山“在临江县东五十里”。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21忠州;石宝山“在州东五十里。一名玉印山”。道光《忠州直隶州志》卷1:玉印山在“大江之北。一名石宝山。巉石凌空,四遭如削,形如累累之印,无路可上。乾隆初年,土人创建岑楼,凿石若谷,贯铁索于壁。攀援而跻。嘉庆二十四年贡生邓洪愿等更新旧制,楼冠山巅,游人轳转螺旋,不事依附之劳直达最高顶上。上有兰若殿”。
亦名印山、石宝山。在今四川忠县东北长江北岸石宝寨。《方舆胜览》卷61咸淳府:石宝山“在临江县东五十里”。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21忠州;石宝山“在州东五十里。一名玉印山”。道光《忠州直隶州志》卷1:玉印山在“大江之北。一名石宝山。巉石凌空,四遭如削,形如累累之印,无路可上。乾隆初年,土人创建岑楼,凿石若谷,贯铁索于壁。攀援而跻。嘉庆二十四年贡生邓洪愿等更新旧制,楼冠山巅,游人轳转螺旋,不事依附之劳直达最高顶上。上有兰若殿”。
①秦置,属河内郡。治所即今河南淇县。楚汉之际,项羽封司马昂为殷王,都此。三国魏为朝歌郡治。西晋属汲郡。北魏移治枋头城 (今河南浚县西南前枋城村)。隋大业三年 (607) 改为卫县。②南朝宋侨置,属钟离
在今江苏六合县东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0江宁府六合县: 郭墅,“宋嘉熙中,土人立寨拒守于此”。
①西魏恭帝改南绛郡置,属建州。治所在绛县(今山西绛县南八里东南城村附近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翼城、绛县等地。北周属绛州。隋开皇三年(583) 废。②隋大业三年 (607) 改绛州置,治所在正平县(今山西新
即天津桥。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皇城正南洛水上。唐孟郊有 《洛桥晚望》 诗: “天津桥下水初结,洛阳陌上行人绝。” 储光羲有 《洛桥送别》诗。即“天津桥”。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旧城西南。唐孟郊《洛桥晚望》
清康熙五十六年(1717)筑,后设都司驻守。故址即今甘肃玉门市西北赤金镇。
在今山东旧庆云县北十五里,1964年划归河北盐山县。相传春秋时即有此沟,分大河支流,东注于海。《水经·清水注》:“清河又东北,无棣沟出焉。东径南皮县故城南,又东径乐亭北,又东径新乡城北。无棣沟又东分为
又称龙岩囤。在今贵州遵义县北太平乡龙岩山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0遵义府遵义县: 海龙囤在“府北三十里。四面斗绝,后有侧径,仅容一线。杨应龙倚为天险,于囤前筑九关以拒官军。万历二十七年,官军克播州,进围
①东汉建安十五年 (210) 孙权分豫章郡余汗县地置,属鄱阳郡。治所在今江西弋阳县西葛溪水之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107: “以城在葛水之北,故也。”隋开皇中移治弋江 (信江) 之北,改名弋阳。②即盖阳县
即今广东高州市东北之曹江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4高州府茂名县: 鉴江 “在府城东北。源出电白县鉴山下。其水澄澈,绕流而西,环流郡治,迤西南支分双渚,合流至化州会罗水,又南经吴川县入海”。
辽置,为辽防城之一。在今蒙古国东方省乔巴山市西克鲁伦河中游北岸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:“河董城,本回鹘可敦城,语讹为河董城。久废,辽人完之以防边患。东南至上京一千七百里。” “皮被河出回纥北,东南经羽厥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