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骨甸
在今新疆吉木萨尔、奇台、木垒三县北。元《长春真人西游记》卷上:“公曰:‘前至白骨甸地,皆黑石,约行二百余里达沙陀北边,颇有水草,更涉大沙陀百余里,东西广袤不知其几千里,及回纥城,方得水草。’师曰:‘何谓白骨甸?’公曰:‘古之战场,凡疲兵至此,十无一还,死地也。顷者乃满大势亦败。’”徐松跋:“今自科布多赴新疆驿路,直南抵古城,近古城之鄂伦布拉克台、苏吉台、噶顺台皆沙碛,是即白骨甸也。”
在今新疆吉木萨尔、奇台、木垒三县北。元《长春真人西游记》卷上:“公曰:‘前至白骨甸地,皆黑石,约行二百余里达沙陀北边,颇有水草,更涉大沙陀百余里,东西广袤不知其几千里,及回纥城,方得水草。’师曰:‘何谓白骨甸?’公曰:‘古之战场,凡疲兵至此,十无一还,死地也。顷者乃满大势亦败。’”徐松跋:“今自科布多赴新疆驿路,直南抵古城,近古城之鄂伦布拉克台、苏吉台、噶顺台皆沙碛,是即白骨甸也。”
明置,属镇番卫。在今甘肃民勤县东北二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凉州府二》:红沙堡“城周一里有奇,明万历九年因旧开筑”。清初裁。
又名沙芜口、沙武口。在今湖北黄陂县东南五十里长江北岸沙口村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 “江之左有武口。” 《资治通鉴》: 南齐中兴元年 (501),“吴子阳等进军武口”。胡三省注: “武口,武湖水出江之口。
宋大理置,属秀山郡。在今越南莱州省黑河两岸一带。元改置宁远州。
即今广东台山市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新宁县:“弘治十一年以新会县德行都之上坑蓢置,析文章等五都地益之。”
即今吉尔吉斯斯坦东部之伊塞克湖。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》卷1:“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,或名热海,又谓咸海。周千余里,东西长,南北狭。四面负山,众流交凑,色带青黑,味兼咸苦,洪涛浩汗,惊波汨忽。”即“热海”
即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西北兴凯湖南们河。《金史·斡赛传》:穆宗时,“纳根涅虽伏而不肯偿所取,因遁去。冶诃等不欲追,斡赛督军而进,至把忽岭西毛密水,及之,大破其众”。清作毛尔毕河。
①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北江口镇。明初移迎仙寨巡司治此。②即大黄江口。在今广西桂平县东北五十里江口镇。清咸丰元年(1851),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后,东进攻占其地。(1)古地名。在今福建省莆田市东北。明初于此改
亦名锦官城。即今四川成都市别名。北宋孙光宪 《北梦琐言》 逸文卷2: 王建攻围成都三年未下,建激厉士气: “尝以美言啖之曰: 西川号为锦花城,一旦攻克,玉帛子女,恣我儿辈快活也。”
北魏太和十四年(490)置,为朱阳郡治。治所在今河南卢氏县东南朱阳关。孝昌二年(526)废。西魏大统二年(536)复置。北周保定二年(562属义川郡。大象二年(580)移治邬渠谷(今卢氏县西南)。隋开
在今湖南凤凰县东北。清严如熤《苗疆险要考》谓“在三脚岩北五里,与瑞安营声息相援。此路自三脚岩至晒金塘近三十里,皆前阻深涧,后负峻岭,一径缘石壁中,极为险巇,往时俱设有汛卡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