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渎
在今江苏宜兴市。市西南为上渎,市东北为下渎。《方舆胜览》卷4常州:百渎“上百渎至宜兴县五十七里,下百渎至宜兴县五十里。荆溪既居下流,受数郡之水,古人以一渎不能当,故于震泽之口疏为百派。又开横塘一道,绵亘数十里,以贯百渎。盖横塘直南北以经之,百渎列东西以纬之。分流以下震泽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5常州府宜兴县:百渎“今自县北至县东南,以渎名者凡数十处,皆源流断续。宏治中,尝开浚三十余渎,正德中亦尝开浚,寻复湮塞。说者谓东坝筑而荆溪之流杀,荆溪杀而百渎中绝矣”。
在今江苏宜兴市。市西南为上渎,市东北为下渎。《方舆胜览》卷4常州:百渎“上百渎至宜兴县五十七里,下百渎至宜兴县五十里。荆溪既居下流,受数郡之水,古人以一渎不能当,故于震泽之口疏为百派。又开横塘一道,绵亘数十里,以贯百渎。盖横塘直南北以经之,百渎列东西以纬之。分流以下震泽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5常州府宜兴县:百渎“今自县北至县东南,以渎名者凡数十处,皆源流断续。宏治中,尝开浚三十余渎,正德中亦尝开浚,寻复湮塞。说者谓东坝筑而荆溪之流杀,荆溪杀而百渎中绝矣”。
在今河南洛阳市东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汉建武元年(25),冯异与更始将武勃“战于士乡下,大破,斩勃”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:河南尹雒阳县有士乡聚。在今河南省洛阳市魏晋洛阳故城东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汉建武元年(
南宋临安 (今浙江杭州市) 御园。据 《淳祐临安志》 卷6 《园馆》: 环碧园 “在丰豫门外,慈明皇太后宅园,直柳洲寺之侧,面西湖,于是为中,尽得南北西山之胜。园中堂匾,皆宁宗皇帝御书”。
在今陕西永寿县西北。漠谷水所出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广德二年 (764),“仆固怀恩与回纥、吐蕃进逼奉天,……子仪使裨将李怀光等将五千骑追虏,至麻亭而还”。即此。
全称应为广宁前屯卫中前千户所城。明《辽东志》卷2:中前所城“周围二里二百六十九步,高三丈,池深一丈,阔二丈,周围四里三百步,南门一座,宣德三年指挥叶兴建”。《清一统志·锦州府二》:中前所城“在宁远州西
从今山西大同至永济市蒲州镇。全长约854公里。清宣统元年(1909)动工,先修太原至平遥段,1911年后时断时续。至1936年从太原到风陵渡的同蒲路南段建成;从1935年至1939年太原至大同段也建成
亦名彭望、彭模、平模、平无、平望、彭女。即今四川彭山县东北十里仙女山。《后汉书· 岑彭传》: 建武十一年 (35) 伐公孙述,至武阳县,“彭所营地名彭亡,闻而恶之,欲徙,会日暮,蜀刺客诈为亡奴降,夜刺
明宣德二年(1427)置,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。治所在今云南腾冲县东北七十六里永安街。正统五年(1440)升瓦甸安抚司。明宣德二年(1427年)置,治今云南省腾冲县东北瓦甸,属金齿军民司。正统五年(14
在今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东。明正德《琼台志》卷6感恩县:小黎母山“在县东二百余里黎峒中拖轮村东北。脉来自黎母山,至是耸危峰,崖石崎岖,人迹罕到,诸黎环居其下,势视大黎母为小,有巨石,刻大元军马下营”。
秦置,属内史。治所在今陕西宝鸡市东二十里渭水北岸。汉属右扶风。三国魏属扶风郡。西晋后废。西魏大统中复改苑川县为陈仓县,属武都郡。治所仍旧。北周天和三年(568)为显州治,建德三年(574)废。隋开皇十
宋程师孟建,曾巩作记。在今福建福州市内西南隅乌山上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28福州 《景物下》引曾巩 《南丰记》 云,“可比道家蓬莱方丈瀛洲之山,故名曰道山之亭”。在今福建省福州市北乌山上。宋程师孟建,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