皂口镇
又名造口。即今江西万安县东南六十里皂口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吉安府万安县“皂口江”条下:“宋建炎初,隆祐太后避兵南指章赣,金人蹑其后,追至造口,不及而还。造口即皂口也。”明洪武三年(1370)置巡司于此。
又名造口。即今江西万安县东南六十里皂口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吉安府万安县“皂口江”条下:“宋建炎初,隆祐太后避兵南指章赣,金人蹑其后,追至造口,不及而还。造口即皂口也。”明洪武三年(1370)置巡司于此。
明置,在今山西平遥县南三十五里普洞村附近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2平遥县: 普同关 “在县南五十里普同谷口,东南接绵上关,达沁源县,西抵关子岭,南入岳阳县,为往来要地。洪武五年置巡司戍守”。
西汉初置,属太原郡。在今山西静乐县西。后改为县。西汉初封靳强为侯国于此,治今山西省静乐县西。后国除为县。
亦作呼揭。在今哈萨克斯坦斋桑湖至新疆阿尔泰山间额尔齐斯河流域。《汉书·匈奴传》:郅支单于破乌孙后,“因北击乌揭,乌揭降”。
蒙古中统三年 (1262) 改邢州置,治所在邢台县 (今河北邢台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巨鹿、广宗以西,沙河以北,泜河以南地。至元二年 (1265)改为顺德路。明洪武元年 (1368) 复为顺德府,属河南
在今广东惠州市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99惠州:石埭山“在郡之西五、六里。崖石壁立,泉激如飞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惠州府归善县:石埭山“崖石峭立如埭,流泉溅沫,宛若珠帘。其水泻入丰湖,为郡之胜”。
蒙古至元五年 (1268) 围攻南宋襄阳城时建。在今湖北襄阳县东南鹿门山附近。《元史·张弘范传》: 至元六年 (1269),弘范 “戍鹿门堡,以断宋饷道,且绝郢之救兵”。
为晋墓。在今河南洛阳市老城西关外周公庙北墙外。1936年夏被盗掘发现,出土石质墓志一块和金质女头饰数件,铜质镶玉腰带一根。1979年又一次进行了发掘。裴祗在 《晋书》 中无传,据墓志称: “晋故大司农
在今广东德庆县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德庆州:佛子岭,“岭势嵯蛾,路通封川县”。
即今河北迁西县西北二十五里三屯营镇。《清一统志·永平府二》:三屯营巡司,“(明)天顺间筑城于忠义中卫三百户屯,因名三屯营。本朝设副将驻守,兼置巡司于此”。
战国秦孝公置,治所在今陕西扶风县北二十里法门镇。秦属内史。西汉属右扶风。以在美水之阳得名。晋属扶风郡。北魏太和十一年 (487) 迁治古斄城 (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杨陵区永安村),为武功郡治。北周天和四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