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石钟山

石钟山

①在今江西湖口县鄱阳湖入江之口。《寰宇记》卷111引《辩石钟山记》称:“《水经》云,彭蠡之口有石钟山。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响若洪钟,因受其称。”《清一统志·九江府一》 谓湖口县有二钟山,“一在县治南曰上钟山,一在县治北曰下钟山。各距县一里,皆高五六十丈,周十里许,其势相向”。曾国藩《求阙斋读书录》曰:“上钟岩与下钟岩,下皆有洞,深不可穷,形如覆钟,乃知钟山以形言,非以声言。”清咸丰五年(1855)太平军大败曾国藩水师于此。

②在今四川巫溪县东北十五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1大宁监:石钟山“山有巨石如钟,下有三足,烟火之迹宛然。父老谓尔朱仙丹炉云”。


在江西省湖口县(双钟镇)。雄峙长江之滨,鄱阳湖口。城南北两端各有一山,倚南临湖为上石钟山,靠北濒江称下石钟山,其势相向,合称双钟。因“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”得名(《太平寰宇记》引《水经注》)。均由石灰岩构成。上石钟山石林耸立,有瑞云洞、观音岩等诸胜。下石钟山海拔70米左右,峭壁悬崖,林木繁茂。雄奇秀丽的景色,吸引了历代不少文人墨客,陶渊明、谢灵运、颜真卿、白居易、苏轼、苏辙、黄山谷、陆游、文天祥、王阳明、罗洪先、翁方纲等慕名而至,并留下了许多诗文和题记。唐李渤的《辨石钟山记》和宋苏轼的《石钟山记》更是千古佳作。山控扼江湖,居高临下,形势险要,向有“江湖锁钥”之称。清咸丰五年(1855年),太平军与曾国藩湘军水师会战于此。大败湘军,取得了著名的“湖口大捷”,迫使曾国藩走投无路,欲跳水自杀。唐宋以来山上即有楼台建筑,今存古建筑皆清咸丰晚年所建。为旅游胜地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八角千户所

    明嘉靖二年(1523)置,治所即今山西神池县西北六十里八角镇。清初废。

  • 西额旗

    即额尔古纳右翼旗。1934年伪满置,治所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东北奇乾乡。1947年并入额尔古纳旗。

  • 浍交

    即今山西绛县东北三十四里大交镇。《水经·浍水注》: “浍水又西南与诸水合,谓之浍交。” 又 《魏书·地形志》 南绛郡: “治浍交川。” 皆此。

  • 蒙化县

    1913年改蒙化厅置,后属云南腾越道。治所即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。民国 《蒙化县区域地志资料》: “蒙化,古蒙舍诏,灭五诏而称雄,后入版图。不设蒙舍之名,因改今名焉。”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《补

  • 洮南府

    清光绪三十年 (1904) 析科尔沁右翼前旗地置,属盛京将军。治所在双流镇 (今吉林洮南市)。辖境约当今黑龙江省嫩江下游以西,吉林省洮儿河、霍林河中下游及松花江流域一带。1913年降为县。清光绪三十年

  • 江南东路

    北宋天禧二年(1018)分江南路东部置,治所在江宁府(今江苏南京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镇江市、大茅山、长荡湖一线以西,长江以南,安徽江南部分,江西信江流域以北和九江市、瑞昌、德安等县一带。元废。北宋天禧

  • 滩头镇

    即今江西万安县北百嘉乡。明、清于此置滩头巡司。在湖南省隆回县东南部。面积176.3平方千米。人口7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滩头,人口5100。镇居峡谷,三溪汇流镇北,积沙成滩,镇因得名。1952年建滩头镇

  • 椹川村

    即今广东遂溪县西南五十里湛川村。元至元二十一年 (1284) 置巡司于此。即今广东省遂溪县西椹川。元至元二十一年(1284年)置巡检司于此。

  • 萧家堰集

    即今湖北南漳县南六十六里萧堰镇。清光绪 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 南漳县南有萧家堰集。

  • 钟 (鐘) 石山

    在今福建泰宁县北。明嘉靖 《邵武府志》 卷2山川: 钟石山 “形如覆钟”,故名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8泰宁县: “钟石山在县北十五里。形如覆钟。周围壁立,其上坦平,下临清溪,高可百尺,缘崖为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