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德州
元至元二十三年 (1286) 降英德路置,属江西行省。治所在真阳县 (今广东英德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英德市及翁源县地。大德四年 (1300) 复改英德路。至大初又降为英德州。明洪武二年 (1369)改为英德县。
元至元十五年(1278年)升英德府为路,二十三年降为州,治真阳县(今英德市)。大德四年(1300年)复为路。至大元年(1308年)又降为州,废真阳县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英德市和翁源县地。属江西行省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降为县。
元至元二十三年 (1286) 降英德路置,属江西行省。治所在真阳县 (今广东英德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英德市及翁源县地。大德四年 (1300) 复改英德路。至大初又降为英德州。明洪武二年 (1369)改为英德县。
元至元十五年(1278年)升英德府为路,二十三年降为州,治真阳县(今英德市)。大德四年(1300年)复为路。至大元年(1308年)又降为州,废真阳县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英德市和翁源县地。属江西行省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降为县。
明宣德三年 (1428) 置,属忠路安抚司。治所在今湖北利川市西北八十二里建南镇。清雍正十三年 (1735) 废。明宣德三年(1428年)置,治今湖北省利川市西北,属施州卫。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利川市西部
唐武德五年 (622) 置,治所在移风县(今越南清化省清化西北)。贞观元年 (627) 废。
1949年8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莒沂边县改名,治杨家城子 (今山东沂水县东北杨家城子)。1953年撤销,并入沂水、莒县、沂源三县。旧县名。山东抗日根据地设。1944年由莒沂边县与沂北县合置,治杨家城子(
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升桂阳军置,属湖广行省。治所在平阳县 (今湖南桂阳县)。辖境相当今湖南桂阳、蓝山、嘉禾、临武等县地。明洪武元年(1368) 改为桂阳府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升桂阳军置
即今山西高平县北寺庄镇。《清一统志·泽州府》:寺庄镇“在高平县北二十里……有堡”。在山西省高平市北部。面积132平方千米。人口4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寺庄,人口 3560。因村东有清凉寺得名。1949年
①南朝梁置,属清远郡。治所在今广东清新县西北。隋开皇十年 (590) 废。②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属栾州。治所在今河北晋州市西南。大业初废。
西晋太康中避司马昭之名讳,改昭陵郡置,属荆州。治所在邵陵县(今湖南邵阳市)。辖境相当今湖南冷水江市以南资水流域。隋开皇九年(589)废。本昭陵郡,晋太康中避司马昭名讳改名,治邵陵县(今湖南邵阳市)。属
元置,属八番顺元宣慰司。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南八里。明洪武五年(1372)改为方番长官司。
北宋置,属平阳县。即今浙江苍南县东三十里宜山镇。古镇名。北宋置,即今浙江省苍南县东宜山镇。
即埿阳水。今甘肃成县、徽县境之洛河。源出徽县西北老爷山,南流经成县,东南流复入徽县,合栗河 (今伏镇河)。又南流入陕西略阳县,与故道水 (今嘉陵江) 会。《资治通鉴》: 五代梁贞明元年 (915),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