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茂陵

茂陵

①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,在今陕西兴平市东北十九里南位乡茂林村。始建于建元二年 (前139)。《汉书·武帝纪》: “后元二年,葬茂陵。” 《三辅黄图》: “本槐里县之茂乡,故曰茂陵。” 并迁守陵户于此置茂陵县。后元二年 (前87) 武帝死后葬此。为西汉最大的陵墓。西晋潘岳 《关中记》 云: “茂陵高十四丈,方四十步。” 今测陵高46.5米,顶部东西长39.5米,南北长35.5米,底部东西长231米,南北长234米。附近有李夫人、卫青、霍去病、霍光等陪葬墓,霍云病墓之大型圆雕石刻最著名。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②明宪宗朱见深的陵墓。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北聚宝山下。明十三陵之一,在裕陵西一里。


在陕西省兴平市区东15千米处。西汉武帝刘彻墓。为西汉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。该地西汉时为槐里县的茂乡,故名。始建于武帝建元元年(前140年),历时53年,耗资巨大,以全国每年赋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,用于修建陵园。建筑宏伟,墓内殉葬品也极为豪华丰厚。《汉书·贡禹传》载:“金钱财物、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,凡百九十物,尽瘗藏之。”相传武帝身穿的金缕玉衣、玉箱、玉杖和武帝生前所读的杂经30余卷,盛入金箱,也一并埋入。茂陵封土,全用夯土打筑,形似覆斗,庄严稳重。今实测陵高46.5米,顶部东西长39.5米,南北长35.5米,底部东西长231米,南北长234米,与《汉书》、《新唐书》记载基本一致。陵园呈方形,东西墙垣430.87米,南北414.87米,墙基宽5.8米,与《关中记》载“茂陵周回三里”基本相符。垣墙原有阙门,除南门已毁外,其他三门尚宛然可见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茂  陵


猜你喜欢

  • 小溵水

    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南。东流合于颍水。《旧唐书·吴少诚传》:贞元十五年(799),“下诏削夺少诚官爵,分遣十六道兵马进讨。十二月,官军败衂于小溵河”。即此。见“水(2)”。

  • 石虎山

    在今浙江安吉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1安吉州:“石虎山在州(治今安城镇)西南十五里,路出孝丰,此为径道。”

  • 风门关

    在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2乳源县:风门关“在县西风门山下”。

  • 上贤村

    即今山西文水县西南上贤。北宋靖康元年(1126),金人围太原,张灏自辽州援太原,与折可求至文水县上贤村、马村下寨。即此。即今山西省文水县西南上贤。北宋靖康元年(1126年),金人围太原,张灏自辽州援太

  • 熙河兰岷路

    亦作熙河路。北宋元祐间改熙河兰会路置,治所在熙州 (今甘肃临洮县)。元符间复为熙河兰会路。

  • 竹溪河

    为堵河北源。在今湖北竹溪县境。源出竹溪县西北青华山,东南流经竹溪县城南,至潭口会堵河西源汇湾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9竹溪县:竹溪河在“县西五里。源发县西北三十里之鸡峰山,流合县治河”。

  • 白沙屿

    在今台湾省澎湖县北,白沙岛西北。清蒋毓英《台湾府志》卷3:白沙屿“屿之周围皆有轻白粉沙,故名”。

  • 易龙驿

    明置,属寻甸军民府。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南易隆。后废。

  • 沔渡墟

    即今湖南炎陵县东北二十八里沔水北岸沔渡镇。清光绪《大清一统舆图》作沔渡塘。

  • 富家桥

    即今湖南永州市南二十五里富家桥镇。清《乾隆内府舆图》: 永州府零陵县南有富家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