荆紫关
一名荆子关。即今河南淅川县西北八十八里荆紫关镇。清王定安 《求阙斋弟子记》 卷12: 同治五年 (1866) 七月,上谕: “张、牛等股有向淅川、内乡之意,而荆紫关、潼关为入陕通衢。”
又称荆子关、荆子口关。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城关镇西北。南临丹江,北负群山,为豫、鄂、陕三省交通咽喉,历为交通、军事、商业要津。西汉时名草桥关。明代以关后山上长满荆条,荆花盛开时遍地荆籽飘落,改名荆籽关。后以荆花呈紫色,遂雅称今名。金正大八年(1231年)武仙由荆子口会邓州军,以抗蒙古军队于此。
一名荆子关。即今河南淅川县西北八十八里荆紫关镇。清王定安 《求阙斋弟子记》 卷12: 同治五年 (1866) 七月,上谕: “张、牛等股有向淅川、内乡之意,而荆紫关、潼关为入陕通衢。”
又称荆子关、荆子口关。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城关镇西北。南临丹江,北负群山,为豫、鄂、陕三省交通咽喉,历为交通、军事、商业要津。西汉时名草桥关。明代以关后山上长满荆条,荆花盛开时遍地荆籽飘落,改名荆籽关。后以荆花呈紫色,遂雅称今名。金正大八年(1231年)武仙由荆子口会邓州军,以抗蒙古军队于此。
元至元十五年 (1278) 改昌国县置,属庆元路。治所即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城关镇。辖境相当今浙江舟山群岛大部分地区。明洪武二年 (1369) 复改昌国县。
在今广东五华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长乐县: 嵩螺山在 “县南九十里。峰峦连属,起归善、海丰,终于潮州,为一方巨镇。山出石,可煮铁”。
北魏洛阳城(今河南洛阳市东北)西面正西一门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咸和三年(328),前赵刘曜围攻洛阳,后赵石勒与之“大战于西阳门”,曜军败被擒。即“广阳门(1)”。
在今浙江杭州市南白塔岭下钱塘江滨。原名樟亭驿,为观潮胜地。宋 《淳祐临安志》 卷7引《舆地志》: “樟亭驿在钱塘县旧治之南五里,今为浙江亭。” 吴自牧 《梦粱录》 卷10馆驿: 樟亭驿 “即浙江亭也,
金升水洛城置,属德顺州。治所即今甘肃庄浪县。元初省入陇干县。古县名。金升水洛城置。治今甘肃省庄浪县。属德顺州。元废入陇干县。
清光绪三十四年 (1908) 置,属黑龙江省。治所即今内蒙古满洲里市。以胪朐河 (即克鲁伦河) 为名。1913年改胪滨县。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置,治今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。属黑龙江省。1913
在今河南武陟县西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汲郡山阳县“有沁阳城”。《水经·沁水注》:“(怀)县北有沁阳城,沁水径其南而东注也。”
明洪武二十七年 (1394) 置,属南海卫。治所在今海南省三亚市西崖城镇。
明洪武二十二年 (1389) 建,在今贵州镇远县西五里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镇远府: “又西有油榨关。” 《清一统志 ·镇远府》 引 《府志》: 油榨关“在府西二仙峰。崖壁险固,控扼所资”。
即泰山。在今山东泰安市北。《淮南子·墜形训》: “中央之美者,有岱岳。以生五谷桑麻,鱼盐出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