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置,属普定路。治所即今贵州安顺市东旧州镇。明洪武十六年(1383)改为安顺州。元置,治今贵州省普定县西。属普定路。明洪武十六年(1383年)改安顺州。
即今湖北孝昌县东北小河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孝感县“九里关”条下:小河溪镇“在县北百二十里。地险僻。《志》云,即王莽时王常起兵处”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嘉庆间改设县丞。民国设县佐。
①在今广东曲江县东北。宋余靖有《游大峒山诗并序》。《清一统志·韶州府》:大峒山“自州治水行七十里得月华山,舍舟道樵径,又十五里乃至大峒。其山磅礴耸峭,秀倚天际,绝顶之上,千里在目,涧声冷冷,清入毛骨。
古名龙神堂。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,距报国寺二里,为峨眉山著名寺院之一。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41峨眉县:伏虎寺“在大峨山。寺后鞠家漕,有新开寺。右静室名龙凤庵,一名萝峰庵;左静室名飞龙庵,在玉女峰
即今贵州余庆县西北龙溪镇。民国《余庆县志》卷1:龙溪场“距城西五十里”。1932年置镇。1958年废。1984年复置龙溪镇。
①在今四川叙永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3永宁宣抚司:红崖山“在司东北十里。山高耸,多赤石,为东面之胜”。②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南。《宋史·食货志》:庆历间,“始用知商州皮仲容仪,采洛南县红崖山、虢州青水冶
西魏置,治所在汾川县(今陕西宜川县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宜川县东北部地。隋初废。
即今河北宁晋县东四十六里营台乡。清同治 《畿辅通志》 卷55宁晋县图: 县东有营疙瘩。
西汉元狩二年(前121)分九江郡置,治所在六县(今安徽六安市北十里北城乡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南,霍邱、六安以西和河南固始县地。东汉建武十三年(37)并入庐江郡。
在今甘肃泾川县东五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泾州二》:瓦云驿“在州东五十里瓦云堡。有城,周二里有奇。有驿承。今裁,设外委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