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贵州省

贵州省

明永乐十一年 (1413) 分湖广、四川、云南三布政司地置贵州布政司,治所在贵州宣慰司 (今贵阳市)。辖境相当今贵州省大部分地区。清为贵州省。治贵阳府 (今贵阳市)。康熙四年 (1665) 将四川的乌撒府改为威宁府 (今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),划归贵州。雍正六年 (1728) 又将遵义府划归贵州。十年 (1732) 荔波县由广西划归贵州。至此贵州省辖境大体与今相当。因贵州地古称黔中,故简称“”。


简称黔或贵。在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。面积17.6万平方千米。人口3786.8万。辖贵阳、六盘水、遵义、安顺4个地级市,毕节、铜仁2地区,黔东南、黔南、黔西南3自治州及10个市辖区、9县级市、56县、11自治县、2特区。省人民政府驻贵阳市。春秋末年为夜郎国地。秦时,今境东北部属黔中郡,东南部属象郡,中和西部为夜郎。西汉元鼎六年(前111年)置牂柯郡,治故且兰(今福泉市)。东汉属益州。三国时省境东部属吴国荆州武陵郡,西部属蜀国益州牂柯郡,边缘地带北部属江阳郡,西北部属朱提郡,西南部属兴古郡。西晋永嘉五年(311年)析牂柯郡地置夜郎郡和平夷郡,属宁州。南朝梁大宝后诸郡悉为爨氏管地。隋开皇初置牂州,大业初改为牂柯郡,治牂柯县。唐代在今省境东部、北部置播州、思州、夷州、费州、锦州等州,属黔中道;在南部、西部地区置应州、庄州、牂州、琰州、蛮州、炬州、犍州等50余个羁縻州,属黔州都督府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炬州于今贵阳,古读鬼音如炬,或曰炬即鬼的美称。宋代在省境北部置思州、播州、珍州和遵义军,属夔州路;西部和南部设清州、功州、蛮州等49羁縻州,属黔州及罗殿、自杞等地方政权。乾德时改名贵州,贵为炬之复。开宝七年(974年)炬州普贵入朝,宋廷敕书中有“惟尔贵州,远在要荒”等语,贵州由此得名。宣和元年(1119年)改炬州为贵州。元置思州、播州、顺元等宣抚司,又置八番顺元宣慰司,管辖西南南诸番安托司、府、州等,并属湖广行中书省;置普定、普安、乌撒三路,属云南行中书省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置贵州都司。永乐十一年(1413年)置贵州等处布政使司,贵州至此为省级行政建制,辖贵阳、安顺、平越三军民府,都匀、黎平、思南、思州、镇远、铜仁、石阡七府及贵州宣慰司;遵义军民府属四川。领贵阳、安顺、都匀、镇远、思南、石阡、思州、铜仁、黎平、大定、兴义、遵义十二府,平越直隶州,桃桃、普安、仁怀三直隶厅。清经康熙、雍正、嘉庆年间行政区域调整,形成现今管辖范围。清代,全省置贵州粮储道及贵东、贵西两道。光绪年间,裁撤贵州粮储道及贵西道。民国初裁贵东道。1913年置黔中、黔东、黔西三道。1914年改置黔中、镇远、黔西三道。1920—1923年先后废道。1949年全省辖贵阳市和贵阳、遵义、铜仁、安顺、毕节、镇远、独山、兴仁八专区及其属县。其后省内行政区划多变。至2004年,行政区划始成今状。省境通称贵州高原,属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东部边缘的一部分。西部乌蒙山、北部大娄山、东北部武陵山、东南部九万大山、中部苗岭构成了贵州地形的基本骨架。全省山地占61.7%,丘陵地占30.8%,山间平坝占7.5%。石灰岩广布,喀斯特地貌发育。主要河流有乌江、清水江、赤水河、南盘江、北盘江、红水河、都柳江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,1月平均气候2~8℃,7月平均气温17~28℃。年平均降水量 1000~1300毫米。产稻、玉米、小麦、油菜籽、烤烟、甘蔗、马铃薯、大豆。经济作物有甜菜、花生、苎麻、茶叶等。矿产有煤、磷、汞、铝土、金、锑、锰、重晶石、稀土、水晶、铁、铜、镁等。1949年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,仅十多家小型工厂,且多为纺织、缝纫、食品加工业。1950年后贵州工业迅速发展,贵阳钢厂、贵阳发电厂、贵州水泥厂、矿山机器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的建成,改变了贵州工业的落后面貌。随着全国工业布局的调整,大批沿海厂矿内迁,促进了贵州工业的发展,今已形成以煤炭、电力、电子、冶金、化工、机械制造、医药等为主的工业体系。湘黔、渝黔、贵昆、南昆、内昆、渝怀、黔桂7条铁路为省内交通干线,贵新、贵黄、遵桐、贵毕、凯麻、凯玉、玉铜公路及210、326、320、321、324国道与20余条省道通各县、市、区(特区)。有贵州大学、贵州师范大学等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百余所。遵义、镇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。名胜古迹有黄果树瀑布、龙宫、织金洞、红枫湖、��阳河、樟江、马别河、赤水河等风景名胜区和梵净山、茂兰、普定穿洞、盘县大洞、信地鼓楼、杨粲墓、奢香墓等。纪念地有遵义会议会址、息烽集中营旧址、中国工农红军“四渡赤水”旧址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赤土岭

    在今山西榆社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辽州》:赤土岭“在榆社县东南四十里。其土独赤,故名”。

  • 杨柳寨

    当在今四川平武县西泗耳藏族乡境。《明史·李应祥传》:万历十三年(1585),“夏,杨柳番出攻晋安堡,犯归水崖、石门坎,遂入金瓶堡,杀守将”。

  • 洛川县

    ①十六国后秦置,属长城郡。治所在今陕西洛川县东北旧县镇北三十里。《元和志》 卷3洛川县: “以县界有洛川水为名。” 后废。北魏太平真君中复置,为鄜城郡治。治所在高槐 (今洛川县东北十里安宫村)。隋开皇

  • 马家砦

    在今河北故城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3故城县:马家砦,“旧传红巾寇乱(按:此为对农民军的侮称),居民于此树栅,据崇冈茂林以为固,寇不能犯”。

  • 山东等处行中书省

    明洪武元年(1368)改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置,治所在青州(今山东青州市)。九年(1376)移治济南府(今济南市),寻改置山东布政使司。辖境相当今山东省。清称山东省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改山东东西道宣

  • 广宗郡

    北魏太和十一年(487)置,属相州。治所在广宗县(今河北威县东南二十里古城)。辖境相当今威县地。寻废。孝昌中复置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)废。北周建德七年(578)复置, 属贝州。治所在武强县(今威县北

  • 鸣鹤城

    北宋属洮州,在今甘肃临潭县东新城镇东。《寰宇记》 卷 154洮州临潭县: “鸣鹤城、镇念城、三足城,皆吐谷浑昔有此地时所筑,今属郡地。” 《清一统志·巩昌府》: 鸣鹤城 “在洮州厅东。…… 《明统志》

  • 英吉沙尔

    即今新疆英吉沙县。《清一统志 ·喀什噶尔》: 英吉沙尔 “在喀什噶尔城南二百里,提斯衮南一百四十里, 逾雅雅尔河、 库森河至其地。 所属地曰赛喇克,又东北境曰察木伦,西北境曰沙玛拉,西

  • 可昙县

    西魏恭帝二年(555)置,属和仁郡。治所在今四川仁寿县东北。北周废。

  • 宅梧村

    即今广东鹤山市西南宅梧镇。清乾隆三年(1738)置双桥巡司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