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天山
即今山西石楼县东南石楼山。《资治通鉴》: 东汉永和六年 (141),“使匈奴中郎将张耽、度辽将军马续率鲜卑到谷城,击乌桓于通天山,大破之”。胡三省注: “通天山,盖即土军县之石楼山,以其高绝,故曰通天。”
古山名。即今山西省石楼县东南石楼山。因其高绝,故曰通天山。东汉永和六年(141年),使匈奴中郎将张耽、度辽将军马续率鲜卑到谷城,击乌桓于通天山,大败之。即此。
即今山西石楼县东南石楼山。《资治通鉴》: 东汉永和六年 (141),“使匈奴中郎将张耽、度辽将军马续率鲜卑到谷城,击乌桓于通天山,大破之”。胡三省注: “通天山,盖即土军县之石楼山,以其高绝,故曰通天。”
古山名。即今山西省石楼县东南石楼山。因其高绝,故曰通天山。东汉永和六年(141年),使匈奴中郎将张耽、度辽将军马续率鲜卑到谷城,击乌桓于通天山,大败之。即此。
即魏襄王冢。在今河南卫辉市西二十里。《晋书·束晢传》:“初,太康二年,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。或言安厘王冢,得竹书数十车。”世号汲冢书。《穆天子传》藉此流传下来。《竹书纪年》同时出土,后又散失。据《清
西汉元朔六年 (前123) 置,属南阳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方城县西南五十六里博望镇。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。《汉书·张骞传》 注: 颜师古曰,“取其能广博瞻望”。故名。西晋属南阳国。南朝宋永初后废。古县名。
又作汾旁。在今山西襄汾、曲沃二县汾水流域。《左传》:桓公三年(前709), 曲沃武公伐翼,“逐翼侯于汾隰”。又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:周宣王三十八年(前790),“晋人败北戎于汾隰”。古地区名。指今山西省
在今浙江象山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2象山县: 淡港渡 “在县西北四十里,与奉化县接界”。
即今川、黔两省境内之赤水河。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符县“治安乐水会”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符县“治安乐水会,水源南通宁州平夷郡鄨县,北径汉安县界之东,又径符县下,北入江”。
即“一全坞”之讹。在今河南宜阳县西五十四里福昌村。
在今湖南衡阳市南岳区西北祝融峰上。旧为光天观,隋大业中始易为寺。《方舆胜览》卷23潭州:上封寺“在祝融之绝顶。早秋已冰,夏亦夹衣。木之高大者不过七八尺,谓之矮松。上有雷池,题咏甚多”。
即今黑龙江省呼兰县东北沈家镇。民国《呼兰县志》卷1:沈家窝集“(距府)六十里”。1928年建成之呼海铁路经此。
又名大面山。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。清嘉庆 《四川通志》 卷10灌县: 赵公山 “在县南九里。隋嘉州太守赵昱居此,有道术,斩蛟治水。唐太宗封神勇大将军,明皇时进封赤城王”。
在今台湾澎湖县西南风柜里。清乾隆间范咸《重修台湾府志》卷1:风柜尾澳“在厅治南二十五里,可容小艇”。连横《台湾通史·开辟纪》:明天启二年(1622),荷兰船舰至澎湖,“复于风柜尾、金龟头、嵵里白沙、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