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贤场
又名国清寺场。即今四川安岳县北四十里通贤镇。清道光 《安岳县志》 卷7: “有场曰通贤,盖以溪名之也。”
又名国清寺场。即今四川安岳县北四十里通贤镇。清道光 《安岳县志》 卷7: “有场曰通贤,盖以溪名之也。”
①在今山西潞城县西北五里。《寰宇记》卷45潞城县:“玉女泉在县西北五里。深五尺,未尝盈竭。泉内时有白气升出,蒙覆其上则有雨,时人谓之玉女披衣,恒以为候。”②即今湖北应城市西南汤池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7德
即今四川西充县西北鸣龙镇。清光绪 《西充县志》 卷2: 鸣凤场在 “治北七十里”。
①清雍正二年(1724)置,属甘肃省。治所在布隆吉城(今甘肃安西县东布隆吉乡),六年徙治渊泉镇(今安西县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玉门市以西之地。乾隆二十四年(1759)升为安西府。②清雍正九年(1731)置
吐蕃筑,在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南。北宋崇宁二年(1103)收复,改名安疆砦。
即今江苏江阴市南青阳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5常州府江阴县: 青旸镇在 “县南四十里。运河所经。…… 《旧志》: 县滨江为险,而青旸实腹里之冲要”。古旧镇名。宋置,即今江苏省江阴市南青阳镇。以许青旸所居处
在今四川小金县东九十里。《清史稿·额森特传》: 乾隆三十六年 (1771) 征金川,“至资哩,合师夺北山。……额木特中枪,力击败之,遂克资哩”。即此。乾隆间设塘汛于此。
古国名。一译末罗游洲。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占碑附近。唐咸亨三年(672),我国僧人义净赴印度时, 曾在此居留二月。公元7世纪末为室利佛逝所兼并。宋为三佛齐之地。但此后又曾复国。 《元史》所载与中国
即今江苏吴江市东南四十五里芦墟镇。清置汾湖巡司于此。在江苏省吴江市东部,汾湖、元荡、韩郎荡、淀山湖间。面积100平方千米。人口5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芦墟,人口1万。元杨维桢《游汾湖记》谓因汾湖畔芦苇滩
元至元十二年(1275)置,属威楚路。治所在今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东南三十一里开南。明初废入景东府。元至元十二年(1275年)置。治今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东南。属威楚路。明洪武十七年(1384年)废。
在今河北易县西南八十里狼牙山上,四面险绝,惟一径攀援于上。《明史·恭闵帝纪》:建文三年(1401),“大同守将昭帅兵由紫荆关趋保定,驻易州西水砦”。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