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陂
在今安徽萧县西北。三国魏郑浑主持兴修,故名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郑浑传》: 魏文帝时,郑浑为沛郡太守,“郡界下湿,患水涝,百姓饥乏。浑于萧、相二县界,兴陂遏,开稻田,郡人皆以为不便。浑曰: ‘地势洿下,宜溉灌,终有鱼稻经久之利,此丰民之本也。’ 遂躬率吏民,兴立功夫,一冬间皆成。比年大收,顷亩岁增,租入倍常,民赖其利,刻石颂之,号曰郑陂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9萧县: 郑陂 “在县西北。……今堙”。
在今安徽萧县西北。三国魏郑浑主持兴修,故名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郑浑传》: 魏文帝时,郑浑为沛郡太守,“郡界下湿,患水涝,百姓饥乏。浑于萧、相二县界,兴陂遏,开稻田,郡人皆以为不便。浑曰: ‘地势洿下,宜溉灌,终有鱼稻经久之利,此丰民之本也。’ 遂躬率吏民,兴立功夫,一冬间皆成。比年大收,顷亩岁增,租入倍常,民赖其利,刻石颂之,号曰郑陂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9萧县: 郑陂 “在县西北。……今堙”。
秦置,属九江郡。治所即今江西波阳县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 “番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。” 《集解》 引韦昭曰: “吴芮为番令,故号曰番君。” 西汉改作番阳县。(番pó) 古县名。秦置,治今江西省鄱阳县东北
即今河北昌黎县东南三十里赤洋口乡。明弘治《永平府志》卷1里社:昌黎县有赤崖社。
隋置,在今河南宜阳县西五十四里福昌村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 河南郡宜阳县: “有福昌宫。”唐福昌县即以此宫为名。
即今广东兴宁市西兴宁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兴宁县: 通海河 “在县城西。合吴田溪、西溪、东溪、许陂溪、凉溪、洋步溪、远安溪、通海桥溪、黄田溪、笃陂溪、汤口溪、淡坑溪十二溪之水,汇于城西,是为水口。又
在今湖南桂东县南七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桂东县: 清石洞 “有石桥长百余丈,非人力所创,名曰仙女桥”。
①在今河北沧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3沧州: 减水河在 “州南十五里。西接卫河,东达于海。宏治中开,以备卫河之泛滥。既以去海尚远,涨水往往由此决入田闾,大为民患,乃复塞之”。②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北。《明
即今福建长汀县治汀州镇。唐大历四年(769)汀州及长汀县自东坊口(今长汀县东北东街)徙治于此。
清置,即今新疆库尔勒市北铁门关。宣统《新疆图志》卷81焉耆府:开都关“面山临水,路窄,仅容双轮,有巡卡汛兵。水东壤地百亩,梨树成林,花时颇饶幽景,梨实味甘”。
明置,在今海南省琼山市东南大致坡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5文昌县: 宾宰驿在 “县西北六十里”。
即今江苏昆山市东南四十里千灯浦。明嘉靖《昆山县志》卷3:千墩“相传其北三十里,地名木瓜,有墩九百九十有九,与此合为千墩,因名”。其下为千墩浦。淀山湖水由此入吴淞江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4苏州府昆山县:千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