郧山
又名涢山、大洪山,即今湖北随州市西南大洪山。《水经·涢水注》: 涢水 “ (出) 东南大洪山,山在随郡之西南,竟陵之东北。磐基所跨,广圆百余里。峰曰悬钩,处平原众阜之中,为诸岭之秀。山下有石门,夹鄣层峻,岩高皆数百许仞。入石门又得钟乳穴……涢水出于其阴,初流浅狭,远乃广厚,可以浮舟筏巨川矣。时人以涢水所导,故亦谓之涢山”。《清一统志·德安府》: 大洪山 “在随州西南一百二十里,接安陆府京山县界。一名郧山”。
古山名。又称大湖山。即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南大洪山。为涢水发源地。南北朝时蛮族居此。
又名涢山、大洪山,即今湖北随州市西南大洪山。《水经·涢水注》: 涢水 “ (出) 东南大洪山,山在随郡之西南,竟陵之东北。磐基所跨,广圆百余里。峰曰悬钩,处平原众阜之中,为诸岭之秀。山下有石门,夹鄣层峻,岩高皆数百许仞。入石门又得钟乳穴……涢水出于其阴,初流浅狭,远乃广厚,可以浮舟筏巨川矣。时人以涢水所导,故亦谓之涢山”。《清一统志·德安府》: 大洪山 “在随州西南一百二十里,接安陆府京山县界。一名郧山”。
古山名。又称大湖山。即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南大洪山。为涢水发源地。南北朝时蛮族居此。
①西汉置,属西河郡。治所在今山西临县东北南庄。东汉废。②东汉建安十六年 (211) 分余杭县置,属吴郡。治所在今浙江临安县北十八里高虹乡。三国吴属吴兴郡。西晋太康元年 (280) 因与司州广平郡之临水
亦作阿坝垓。明、清蒙古部名。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五部之一。为成吉思汗弟布格博勒格图(别里古台)后裔塔尔尼库同所领部落。明中叶以来,服属察哈尔。其曾孙多尔济不堪林丹汗苛虐,率部投依喀尔喀,游牧于漠北克鲁伦河
①在今河北顺平县西北二十五里。《水经·滱水注》:蒲水“南径阳安亭东,《晋书地道记》曰:蒲阴县有阳安关,盖阳安关都尉治”。②明置,在今四川简阳市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成都府二》:阳安关“在简州西南三里。依山
明洪武二十一年 (1388) 置,属福建都司。治所在今福建福州市东北。清康熙五年 (1666)废。明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置,治今福建省福州市东北。属福建都司。清康熙五年(1666年)废。
春秋战国时国。今四川广元市西南。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: 秦惠王时,“苴蜀相攻击,各来告急于秦”。
在今江西会昌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8赣州府会昌县: 荣阳水 “在县东南。上流会东水及上辅水,共流一百九十里抵广东海阳县界会韩江入海”。《清 一统志 ·赣州府一》: 荣阳水 “源出军门岭南,东南流合
唐代安南通天竺道的 一部分。唐樊绰《蛮书》 卷6: “夷人不解舟船,多取通海城路贾勇步入真、登州林西原,取峰州路行。” 通海城路的路线,《蛮书》 卷1有详细记载。从安南都护府城取峰州路,往西北至古涌步
又称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。现保存在甘肃武威文庙内。西夏天祐民安五年(1094)立。高2.5米,宽0.9米,厚0.3米。碑首西夏文篆字题额为“敕感应塔之碑文”。正文为西夏文楷书,计二十八行,每行六十五字。
在今江西崇义县西南。章水出其下,山南为南源,山北为北源。《山海经·海内东经》: “赣水出聂都山,东北注江。” 《明一统志》 卷58南安府:聂都山 “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。相传昔有聂姓者开都以居民,故名
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。宋敏求《长安志》卷16蓝田县:“玉谿馆在县东南四十五里,入商州路,俗曰硙子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