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鞮县
春秋晋顷公十二年 (前514) 置,治所在今山西沁县南三十五里古城。秦属上党郡。北魏移治今沁县西南故县镇,属乡郡。隋属上党郡,唐属潞州。北宋太平兴国三年 (978) 移治今沁县,为威胜军治。金天会六年 (1128) 为沁州治。明洪武初废。
古县名。春秋晋置,治今山西省沁水县南。《左传》昭公二十八年(前514年):晋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,“乐霄为铜鞮大夫”。北魏以后治所屡有迁移,北宋太平兴国中于今沁县置威胜军,并移铜鞮县来治。金、元为沁州治所,明洪武初废入沁州。
春秋晋顷公十二年 (前514) 置,治所在今山西沁县南三十五里古城。秦属上党郡。北魏移治今沁县西南故县镇,属乡郡。隋属上党郡,唐属潞州。北宋太平兴国三年 (978) 移治今沁县,为威胜军治。金天会六年 (1128) 为沁州治。明洪武初废。
古县名。春秋晋置,治今山西省沁水县南。《左传》昭公二十八年(前514年):晋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,“乐霄为铜鞮大夫”。北魏以后治所屡有迁移,北宋太平兴国中于今沁县置威胜军,并移铜鞮县来治。金、元为沁州治所,明洪武初废入沁州。
宋大理置,属永昌府。在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南八十里大勐宋。元属大连路。
古称泫水、源漳水、源泽水、莞谷水,又名丹水。在山西省东南部。源出高平市北丹朱岭。《山海经》:沁水之东有林焉,名曰丹林。丹林之水出焉,即此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:“丹水上源合上党诸山之水,建瓴而下,每暴雨涨
在今江西龙南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8赣州府龙南县: 清修山“在县南四十里。高千仞。上平坦。登高四顾,迥出尘俗,泉石林竹,俨若洞天,因名”。
①在今江西金溪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6抚州府金溪县: 洛城在 “县西四十里。梁末周迪起兵临川时所筑也”。②在今四川眉山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1眉州“裴城” 条内: “州治东北二里有洛城。相传后汉
又作西蒲克里河。即今黑龙江省虎林县北七虎林河。源出县西完达山脉,东北流入乌苏里江。清齐召南 《水道提纲》 卷25: 乌苏里江纳尼满河,“又北,折而西北,有西蒲克里河,西自堪达山,东北流合西南一水,而东
金大定二十二年(1182)升来远县为军,后改为州。治所在今辽宁丹东市东北九连城镇东鸭绿江中黔定岛上。元废。金大定二十二年(1182年)升来远城为军,后升为州,治今辽宁省丹东市东北鸭绿江中黔定岛上。属辽
即棘。又作棘津亭。在今河南永城市南。《左传》: 襄公二十六年 (前547),子灵奔晋,“使其子狐庸为吴行人焉,吴于是伐巢,取驾、克棘,入州来”。杜注: “驾、棘,楚邑,谯国酇县东北有棘亭。”
故址在今江苏江宁县东南秦淮河上。《南齐书·李安民传》: 南朝宋元徽四年 (476),“安民至京口,破景素军于葛桥”。宋 《景定建康志》 卷16:葛桥 “在上元县崇礼乡方山东南”。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
在今广东仁化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2仁化县:吴竹岭“在县西北三十里。吴溪水出焉,下流亦入于浈水”。
西汉置,属北平郡。治所即今辽宁建昌县。东汉废。《水经·大辽水注》:白狼水“东南径广成县,北流,西北屈,径广成县故城南,王莽之平虏也,俗谓之广都城”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辽宁省建昌县。属右北平郡。东汉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