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长乐县

长乐县

①三国魏置,属魏郡。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县东四十里。北魏废。隋开皇十年(590)复置,属相州。十八年(598)改为尧城县。

②东晋置,为晋昌郡治。治所在王水口(今陕西西乡县东古城子)。北魏延昌三年(514)改为永乐县。

③南朝宋侨置,属勃海郡。治所在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高城镇西北二里。北齐移治被阳城(今高青县东南高城镇)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会城县。

④北魏武泰元年(528)析凉城县置,属东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浚县东。北齐废。

⑤隋开皇初置,属冀州。治所即今河北冀州市。大业初为信都郡治。唐改名信都县。

⑥唐武德六年(623)改新宁县置,属泉州。治所即今福建长乐市南古槐镇。上元元年(760)移今治。《元和志》卷29福州:长乐县“以长安乐为名”。元和三年(808)废,五年(810)复置,属福州。五代梁乾化元年(911)王闽改曰安昌县,后唐同光初复名长乐县。闽永隆三年(后晋天福六年(941)又改为安昌县,后复名长乐县。宋属福州。元属福州路。明、清属福州府。1913年属福建东路道。1914年属闽海道。1928年直属福建省。1994年改设长乐市。明宣德六年(1431),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立《天妃灵应之记》碑于此。

⑦唐乾元后改安乐县置,属临州。治所即今甘肃康乐县。宝应初地入吐蕃。

⑧五代闽龙启元年(后唐长兴四年,933)改闽县置,为长乐府治。治所即今福建福州市。永和元年(后唐清泰二年,935)复为闽县。永隆三年(后晋天福六年,941)又改为长乐县, 四年复为闽县。

⑨北宋熙宁四年(1071)升长乐镇置,属循州。治所在今广东五华县西北华城镇东北二里。南宋绍兴六年(1136)废为长乐镇。十九年(1149)复改置长乐县,治所在今五华县北琴江之北。元至元二十九年(1292)复还旧治(今华城镇东北)。明洪武初徙治今华城镇,属惠州府。清雍正十一年(1733)改属嘉应州。1914年改为五华县。

⑩辽太祖时置,为饶州治。治所在今内蒙古林西县南一百二十里双井店乡黄土坑村古城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 长乐县:“本辽城县名。太祖伐渤海,迁其民,建县居之。”金废。

(11)清雍正十三年(1735)置,属宜昌府。治所即今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。1914年改为五峰县。


(1)古县名。(1)西晋分内黄县置,治今河南省安阳市东。属魏郡。北齐废入临漳县。隋开皇十年(590年)复置,属相州。十八年改名尧城县。(2)南朝宋孝武帝侨置,治今山东省高青县东南高城镇西北。为渤海侨郡治。北魏为实县,属渤海郡。北齐徙至今高青县东南高城镇。属乐安郡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属青州,十八年改为会城县。(3)北魏武泰初分凉城县置,治今河南省滑县西南旧滑县东北。属东郡。北齐废。(4)唐乾元三年(760年)改安乐县置,治今甘肃省康乐县。宝应元年(762年)地入吐蕃。(5)契丹耶律阿保机置,治今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南黄土坑村。为饶州治。金废。(6)五代闽龙启元年(五代唐长兴四年,933年)以闽县改名,治今福建省福州市。属长乐府。永和元年(五代唐清泰二年,935年)复为闽县。永隆三年(五代晋天福六年,941年)又改名长乐县。永隆四年仍名闽县。 (2)古旧县名。(1)唐武德六年(623年)改新宁县置,治今福建省长乐市南古槐。属泉州。上元元年(760年)移今治。元和三年(808年)废,五年复置,属福州。五代梁乾化元年(911年)闽改曰安昌县,唐同光初复名长乐县。永隆三年(五代后晋天福六年,941年)又改为安昌县,后复名长乐县。宋属福州,元属福州路,明、清属福州府。明宣德六年(1431年)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立《天妃灵应之记》碑于此。1994年改为长乐市。(2)北宋熙宁四年(1071年)析兴宁县长乐镇置,治今广东省五华县西北华城。属循州。南宋绍兴六年(1136年)省为镇;十九年复置,移治今五华县西。元至元二十九年(1292年)复还旧治。明属惠州府。清雍正十一年(1733年)改属嘉应州。1914年因与福建、湖北两省长乐县重名,改名五华县。以县北有五华山而得名。(3)清雍正十三年(1735年)改五峰石宝长官司置,治今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。属宜昌府。1914年因与福建、广东两省长乐县重名,改名五峰县。以明时曾为五峰石宝长官司而得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望都县

    ①西汉置,属中山国。治所在今河北唐县东北十四里高昌店。《水经· 滱水注》: “ 《帝王世纪》 曰: 尧母庆都所居,故县目曰望都。” 北魏属北平郡。北齐废隋开皇六年 (586) 复置,属定州,大业初废。

  • 丹丘

    ①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武灵王二十一年(前305)攻中山,“合军曲阳,攻取丹丘、华阳、鸱之塞”。阚骃《十三州志》载:上曲阳有丹丘城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4曲阳县“丹丘城”条称:“或曰,丹丘

  • 绛云 (雲) 露山

    又作绛云弄山。在今云南会泽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东川府》: 绛云露山 “在 (会泽)县西南二百里,与禄劝县接界。延亘三百里,尽于三江口。上多积雪,一名雪山。又名乌龙山。其顶有惠嫋湖。唐兴元中,异牟寻僭封

  • 文竹山

    即扶阳山。在今湖南新宁县东十五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59宝庆府:文竹山,“按《湘川记》云,竹山上有石床,高一丈四尺。四面绿竹扶疎,常随风委拂。此床天旱则祷雨时应”。

  • 定廉山

    在今四川理县北。《元和志》 卷32盐溪县: 定廉山 “在县东一十里”。《寰宇记》 卷78保宁县: 定廉山 “在县东十里。定廉水、盐溪皆出其阳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7威州: 定廉山在 “州东南四十五里,

  • 海藏寺

    在今甘肃武威市西北。始建于晋,后经历代重修。现存主要建筑牌楼、山门、大雄宝殿为清代所建。《清一统志·凉州府》: 海藏寺 “在武威县城西北十里”。

  • 山西堡

    北宋置,属怀德军萧关。在今宁夏海原县东北境。后废。

  • 清镇军城

    一作清海镇城。在今新疆沙湾县东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北庭大都护府: “又渡白杨河,七十里有清镇军城。” 即此。

  • 双凤山

    在今山西寿阳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0寿阳县:“双凤山在县北三十里,两峰状若伏凤,山之东有剩水泉。”

  • 祁乡县

    即沶乡县。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南。《宋书·州郡志》 作祁乡县。古县名。(1)秦置,治今河南省夏邑县东北。西汉永始三年(前14年)封梁夷王子贤为祁乡侯于此。属沛郡。东汉废。(2)又作沶乡、祁阳县。三国魏置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