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堤
①在今河北冀州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4冀州:长堤“在城北,抵宁晋、新河县境。高丈余,长百三十里,以防滹沱漳河之涨溢。成化十八年知州李德美所筑”。
②在今山东东明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6东明县:长堤“在县南。西接长垣县境常村、新丰等堤,东入曹州界,绵亘百余里。《河防考》:县西南二十里有响子口,即正统十三年大河决入处也。又有七里堤,在县西四十里,长七里”。
①在今河北冀州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4冀州:长堤“在城北,抵宁晋、新河县境。高丈余,长百三十里,以防滹沱漳河之涨溢。成化十八年知州李德美所筑”。
②在今山东东明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6东明县:长堤“在县南。西接长垣县境常村、新丰等堤,东入曹州界,绵亘百余里。《河防考》:县西南二十里有响子口,即正统十三年大河决入处也。又有七里堤,在县西四十里,长七里”。
在今安徽东至县东南境,接祁门县界。明嘉靖《池州府志》卷1:良禾岭“在(建德)县东四十五里。径入祁门。下五里有龙池洞,高敞如室。前有三石,池水注悬崖,如瀑布然”。
秦置,属南阳郡。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北。东汉移治今湖北谷城县东南。西晋属襄阳郡。南朝宋属新野郡。南齐属义安郡。北周废入安养县。古县名。秦置,治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西北。属南阳郡。东汉迁治今湖北省谷城县
即捍海堰。北宋天圣间范仲淹监西溪盐仓场时筑,在今江苏省中部,大致北起大丰县西串场河,经东台市南至通州市 (金沙镇) 东南余西乡。后人称为 “范公堤”。后世屡圮屡筑,并续有增展,北起今江苏阜宁县,南抵今
①在今江西余干县南。为安仁江(今信江)支流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豫章郡余汗县:“余水在北,至阳入湖汉。”《明一统志》卷50饶州府:余水“在余干县治前,会县之东南诸溪余水,故名。以其三道而
又名沙沟。即今山东长清县境沙河。《水经·济水注》:中川水“东南出山茌县之分水岭,溪一源两,分泉流半,解亦谓之分流,交半水,南出太山,入汶。半水出山茌县,西北流,径东太原郡南,郡治山茌。西北与宾溪水合,
又名南山。在今云南楚雄市。《清 一统志·楚雄府》: 雁塔山 “在楚雄县城南门内,即古金矿山,为郡学案山”。
①东汉建安二十三年 (218) 刘备分巴西郡置,治所在宕渠县 (今四川渠县东北七十四里土溪乡渠江南岸城坝古城)。不久废。三国蜀汉延熙中又置,后又废。西晋永兴元年 (304) 李雄复置。辖境相当今四川渠
在今河北邯郸县西北三陵乡。《清一统志·广平府》: 赵三王墓 “在邯郸县西北二十里。亦名三王陵。三王,惠文、孝成、悼襄也。俗呼为陵台。今其地即名为三陵村”。
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,与苏木都剌国接界。为东西方海上交通线上所经。元汪大渊《岛夷志略》:花面“其山逶迤,其地沮洳, 田极肥美,足食有余。男女以墨汁剌于其面,故谓之花面,国名因之”。南宋赵汝适《
即今湖北郧县西北曲远河。《清一统志·郧阳府》:曲远河“在郧县西北。南流入汉。其入汉处,谓之曲河口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