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寿津
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古黄河上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河水“又东北为长寿津。《述征记》曰:‘凉城到长寿津六十里,河之故渎出焉’”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梁中大通六年(534),魏孝武帝派遣贾显智、斛斯元寿镇滑台,御高欢。高欢“使相州刺史窦泰趣滑台,与显智遇于长寿津”。即此。
北魏时黄河津渡,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古黄河上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梁中大通六年(534年)北魏孝武帝遣贾显智、斛斯元寿镇滑台,高欢遣窦泰趣滑台,“遇于长寿津”,即此。
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古黄河上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河水“又东北为长寿津。《述征记》曰:‘凉城到长寿津六十里,河之故渎出焉’”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梁中大通六年(534),魏孝武帝派遣贾显智、斛斯元寿镇滑台,御高欢。高欢“使相州刺史窦泰趣滑台,与显智遇于长寿津”。即此。
北魏时黄河津渡,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古黄河上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梁中大通六年(534年)北魏孝武帝遣贾显智、斛斯元寿镇滑台,高欢遣窦泰趣滑台,“遇于长寿津”,即此。
在今山西平定县东北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乐平郡石艾县有 “董卓城”。《元和志》 卷13广阳县:董卓垒 “在县东北八十里”。并引 《水经注》 曰: “泽发水出董卓垒东。” 《明一统志》 卷19太原府: 董
清乾隆三十五年(1770)降元江府为元江直隶州,属云南省。治所即今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。辖境约当今云南新平、元江、江城等县地。1913年改为元江县。清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改元江府置,治今
又名大南澳溪。在今台湾省宜兰县东南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台东州: “南澳” 等溪 “并在州东北,入于海”。
亦作潾山。在今四川邻水县东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62渠州:邻山,“《元和郡县志》:在邻山县西四十里。此山重叠,邻比相次,迤逦南尽县界。此山出铁”。《寰宇记》卷138邻山县:邻山“在县西四十里。此山重叠邻
又名圣心大教堂。在今广东广州市区中部,一德路旧部前街。旧址为清朝两广总督署,咸丰六年(1856)被英法侵略军所毁,十一年(1861)法国据《天津条约》强行在此建教堂。因教堂墙壁及柱子皆用花岗石砌筑,俗
一名喀唎水。即叶尔羌河上源。在今新疆莎车县西南。清乾隆 《西域图志》 卷28:哈喇乌苏 “旧音喀喇乌苏,源出叶尔羌城西葱岭中,东流径城东”。即此水。“喀喇乌苏”,意为黑水。
即今广东封开县东南杏花镇。清道光 《封川县志》 卷2 “墟市”: 榃花墟 “乡人士以榃俗字改为杏花墟”。
在今福建仙游县北五里。《新定九域志》卷9:大飞山“山地本平湖数顷,一夕风雨暴至,旦见此山耸峙,因名”。《清一统志·兴化府》 引《旧志》:“谓之大小二飞山,县之主山也。自九座分宗东来,高可千仞,延亘百里
明洪武三年(1370)改兴和路置,属北平布政司。治所即今河北张北县。四年(1371)废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以兴和路改置,治高原县(今河北张北县)。属北平布政司。辖境小于兴和路。后省。
①即瞿唐关。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下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 69 奉节县引 “王氏” 曰:“古之江关即今之瞿唐关,又谓之铁锁关,大都以守峡口之险。” 因以铁索断江而名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天祐元年 (90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