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明县
1928年由零陵、宁远、祁阳、桂阳、新田、常宁6县析置,治石鼓源(在今湖南祁阳县东南石鼓源)。以境内有阳明山而得名。1929年迁白果(今祁阳县南白果市)。1931年改设阳明特区,驻石鼓源。同年废。
旧县名。1928年由零陵、宁远、祁阳、桂阳、新田、常宁边境地析置,以境内有阳明山得名。治石鼓源(今湖南祁阳县南)。1929年移治白果(今祁阳县南白果市)。1931年改设阳明特区(县级),驻石鼓源。因“山地荒僻,开发不易,财赋、人口、土地均未达设县程度”,同年撤销,所属地方划归零陵等县。
1928年由零陵、宁远、祁阳、桂阳、新田、常宁6县析置,治石鼓源(在今湖南祁阳县东南石鼓源)。以境内有阳明山而得名。1929年迁白果(今祁阳县南白果市)。1931年改设阳明特区,驻石鼓源。同年废。
旧县名。1928年由零陵、宁远、祁阳、桂阳、新田、常宁边境地析置,以境内有阳明山得名。治石鼓源(今湖南祁阳县南)。1929年移治白果(今祁阳县南白果市)。1931年改设阳明特区(县级),驻石鼓源。因“山地荒僻,开发不易,财赋、人口、土地均未达设县程度”,同年撤销,所属地方划归零陵等县。
清雍正八年 (1730) 置,属云南省。治所在寻甸州城 (即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),后徙曲靖府城 (即今云南曲靖市)。初领云南、临安、澂江、广南、曲靖、普洱、开化、东川、昭通、广西、武定、元江、镇
亦作马度关。明嘉靖中置,属巴州。在今四川宣汉县西北马渡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8巴州“米仓关”条内:“马度关在州东三百里,其相近又有长乐关。”清属东乡县。《清一统志·绥定府二》:马渡关“在东乡县西北三百里
①在今广西大新县西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58太平府:龙蟠山“在太平州(治今雷平镇)西二里。以形似名”。②在今广西兴安县东十五里。《寰宇记》卷162兴安县:龙蟠山“本名蟠龙山,天宝六载勅为龙蟠山。有石洞,洞
在今广东平远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平远县:三段岭在“县东南二十二里。段亦作断。三岭相接,纡回断续,通道所经也”。
金大定二十二年(1182)升来远县为军,后改为州。治所在今辽宁丹东市东北九连城镇东鸭绿江中黔定岛上。元废。金大定二十二年(1182年)升来远城为军,后升为州,治今辽宁省丹东市东北鸭绿江中黔定岛上。属辽
即今江西临川市西南五十里高坪镇。清同治 《临川县志》 卷1下: 三十五都有高坪墟。(1)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西部。面积123平方千米。人口3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高坪,人口1200。古为交通要道,明末形
即今伊朗德黑兰东塞姆南。《元史·地理志·西北地附录》 有“西模娘”。
即今湖北郧县西北曲远河。《清一统志·郧阳府》:曲远河“在郧县西北。南流入汉。其入汉处,谓之曲河口”。
①古名句曲山,又名三茅山。即今江苏西南部,地跨今句容、金坛、溧水、溧阳等县市境之大茅山。南北走向,高峰有丫髻山、方山等。宋 《景定建康志》 卷17引 《真诰》 曰: “汉宣帝时有三茅君得道,掌此山,故
①在今天津市宁河县北宁河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宝坻县: 梁城,“ 《志》 云: 唐末刘仁恭所筑。刘守光为燕王曾屯兵于此,即今梁城所也”。②在今安徽淮南市 (田家庵) 附近。《水经·淮水注》: “ (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