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阪
春秋郑津渡名。即今河南新郑县西北双洎河(古洧水)上津梁。《左传》:襄公九年(前564),晋人以诸侯伐郑,“济于阴坂,次于阴口而还”。杜注:“阴坂,洧津。”
春秋郑津渡名。即今河南新郑县西北双洎河(古洧水)上津梁。《左传》:襄公九年(前564),晋人以诸侯伐郑,“济于阴坂,次于阴口而还”。杜注:“阴坂,洧津。”
西晋置,属武平郡。治所在今越南永富、北太两省境。南齐后废。
北周置,属宜州。治所在云阳县(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四十里长街村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泾阳县北部及淳化县地。隋开皇三年(583)废。北周置,治云阳县(今泾阳县西北)。辖境约当今陕西省泾阳县西部地区。属宜州。隋开
又名云山。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南七十五里。《寰宇记》卷16盱眙县:东阳山,“《阮升之记》云,东阳山有池水,一名天池,春夏水深五丈,今见在”。
在今浙江临安县城南。本名石镜山,唐昭宗时改名衣锦山。《新五代史·吴越世家》:“昭宗诏(钱)鏐图形凌烟阁,升衣锦营为衣锦城,石鉴山曰衣锦山。”古山名。唐昭宗时以石锦山改名。在今浙江省临安市南。
唐渤海国置,属龙州。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四十里大牡丹古城。辽初废。
宋至清代均在西藏阿里境。《清一统志·西藏》阿里诸城:毕底城“在喇萨西南三千八百余里”。今名司丕提。清道光二十六年(1846)英国侵占克什米尔,拉达克、毕底随同转入英国势力之下。
即今广西容县东北三十里县底镇。清光绪《广西舆地全图》容县图:东北有县抵(底)墟。
在今湖南衡阳县(西渡镇)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55衡州:分水冈“在衡阳县北百余里,与湘乡县分水”。
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南。《明史·李应祥传》:万历间,“丢骨、人荒、没舌三砦最强,(周)于德皆攻克,复连破卜洞王诸砦”。
明置,在今辽宁北票市东西尖山沟。明《万历武功录》卷10:“从静堡尖山门,驰古路。”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