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隆化县

隆化县

①唐贞观十 一年 (637) 置,属涪州。治所即今四川南川市。《元和志》 卷30宾化县: 隆化县“以县西永隆山为名”。先天元年 (712) 改为宾化县。北宋熙宁三年 (1070) 改为宾化砦,四年 (1071) 复置隆化县,七年 (1074) 属南平军。南宋嘉熙三年(1239) 移南平军治此。元至元二十二年 (1285) 军废,并入南川县。

②五代梁开平二年 (908) 改兴唐县置,治所即今河北蔚县。后唐同光初复改兴唐县。

③清宣统二年 (1910) 置,属承德府。治所在唐三营 (今河北隆化县北七十五里)。民国初属直隶热河道。1915年移治黄姑屯 (今隆化县)。1928年属热河省。1956年属河北省。


(1)古县名。(1)唐贞观十一年(637年)析巴县置,治今重庆市南川市,属涪州。以县西永隆山为名。先天二年(713年)改宾化县。北宋初复改隆化县。元至元二十二年(1285年)废。(2)五代梁开平二年(908年)改兴唐县置,治今河北省蔚县。唐同光初复改名为兴唐县。(2)今县名。在河北省东北部,东邻内蒙古自治区。属承德市。面积5497平方千米。人口41.5万。辖10镇、15乡。县人民政府驻隆化镇。北魏置燕乐县,属安州广阳郡,州、郡、县同治今隆化镇北。普泰元年(531年)改燕乐县为方城县,后为库莫奚、奚地。辽置北安州、兴化县于安州故城。元改兴化县为兴安县,至元五年(1339年)废。明为兴州卫,洪武四年(1371年)废入诺音卫。清初为四旗厅、热河直隶厅地,后为承德府丰宁县地。宣统二年(1910年)析丰宁县东部、承德府西北部置隆化县,寓意“隆盛,开化”,治唐三营,属承德府。1913年废府,属热河特别区。1915年迁治今址。1928年属热河省。1938年属晋察冀边区。1955年属河北省承德专区,1960年属承德市,1961年复属承德专区(1968年改地区)。1993年划归承德市。地处冀北山地丘陵区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。有滦河、伊逊河、伊玛图河等流经。东部有龙门、二道湾、瓦房三水库。水资源丰富,为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。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。农产玉米、谷子、大豆、稻等。林牧业发达,为全国用材林和商品牛生产基地县。森林覆盖率36%,有松、桦、杨、榆、柞等树种。工业有机械、建材、化工、酿酒、造纸等。京通、承隆铁路及京加、承赤西线公路交会境内。古迹有隆化土城子遗址。纪念地有董存瑞烈士陵园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山千户所

    明洪武二十年(1387)置,属临山卫。在今浙江慈溪市治浒山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绍兴府:三山守御千户所“嘉靖三十四年倭寇犯此,守将刘朝恩败却之”。又称浒山千户所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置,治今浙江

  • 桐岭

    在今浙江桐庐县西北三十二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0分水县: 桐岭在 “县 (今分水镇) 东六十里”。

  • 东坡

    ①在今湖北黄州市东。北宋元丰三年(1080),苏轼谪黄州居此, 自号东坡居士。有东坡诗八首。《舆地纪胜》卷49黄州:东坡“在州治之东百余步。元丰三年,苏轼谪居寓临皋亭,后得此地,立雪堂而徙居焉。七年,

  • 明山

    ①在今辽宁瓦房店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7复州卫: 明山在 “卫东十里。亦曰明王山。相传以高句丽王子东明葬其上,因名”。②在今江西会昌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8赣州府会昌县: 明山在 “县北隔河二里

  • 羌水

    ①又名强川。即发源于今甘肃岷县东南之岷江。因在羌族地区而得名。屈曲东南至今舟曲县东与古桓水(今白龙江)合, 又东南至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注入西汉水(今嘉陵江)。故今白龙江、白水江与岷江合流的一段,古时皆有

  • 五女山

    ①在今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北。清宣统《怀仁县志》卷3:五女山“在城北十五里,浑河绕其前,南向峭壁耸立千仞, 由东而北盘旋可上,山上平坦,周围二里许。……传闻有五女屯兵其上,因此得名。至今农人锄地常拾残鍪

  • 百子山

    在今安徽怀宁县东。《舆地纪胜》卷46安庆府:百子山“在怀宁县(今潜山县)东八十里。山有寺,聚僧百余人”。

  • 将军屿

    ①在今福建漳浦县东南海中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漳浦县 “鱼肠屿” 条: 将军屿 “亦以陈元光驻兵处而名。盘石叠耸,舟舶不通,滨海者多乘筏以取海蛇”。②又作将军澳屿。在今台湾省澎湖县西南望安岛东侧。清蒋毓

  • 巴什库斯河

    今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区鄂毕河上游支流比亚河捷列茨耶湖东南支流。《清一统志·科布多》:阿勒坦绰尔“在科布多城北,阿勒坦淖尔乌梁海东北。……巴什库斯河、阿斯巴图河俱出阿勒坦淖尔乌梁海旗,合北流潴焉”。

  • 会川府

    大理时改会川都督府置,治所在今四川会理县。元至元中改为会川路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)复为会川府,属云南布政司,寻改属四川布政司。二十六年(1393)废,二十七年(1394)复置,辖境相当今四川会理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