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

①西周封国。初封在今山西河津市东 (一说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)。周宣王徙封,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南大韩寨。《诗·大雅·韩奕》: “王锡韩侯,其追其貊,奄受北国,因以其伯。” 王符 《潜夫论》 卷9:“昔周宣王亦有韩侯,其国也近燕。” 春秋为晋所灭。《水经·圣水注》: 圣水 “又东南径韩城东。……王肃曰,今涿郡方城县 (按,今固安县南方城) 有韩侯城”。

②战国时诸侯国之一。姬姓。初都平阳 (今山西临汾市)。景侯徙都阳翟 (今河南禹州市)。韩哀侯二年 (前375) 灭郑,徙都新郑 (今河南新郑市)。《战国策·韩策一》: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,“韩北有巩、洛、成皋之固,西有宜阳、常阪之塞,东有宛、穰、洧水,南有陉山,地方千里,带甲数十万”。秦始皇十七年 (前230) 为秦所灭。

③项羽灭秦后,封韩王成置,都阳翟 (今河南禹州市)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 项羽乃分天下,立诸将为侯王,“韩王成因故都,都阳翟”。寻改封郑昌为韩王。辖境相当今河南尉氏县与漯河市以西,宝丰县、登封市以东,舞阳、叶县以北,新密、新郑二市以南地。后为刘邦所灭。


(1)古国名。(1)西周武王子封国,姬姓。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东北,一说在今陕西省韩城市南。西周、春秋间为晋所灭。《左传》襄公二十九年(前544年):晋司马女叔侯曰:“虞、虢、焦、滑、霍、杨、韩、魏,皆姬姓也,晋是以大。”即此。(2)春秋末,韩、赵、魏三家瓜分晋后所建之国,为战国七雄之一。先后都平阳(今山西临汾市西南)、宜阳(今河南宜阳县西)、阳翟(即今河南禹州市),韩哀侯二年(前375年)灭郑,又徙都郑(即今河南新郑市)。最盛时疆域有今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东南部等地。因地处秦、魏、楚等大国间,成为四战之地。战国中期以后,逐渐削弱,至韩王安九年(前230年),为秦所灭。(2)古邑名。又名韩原。春秋晋邑。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东。《春秋》僖公十五年(前645年):“晋侯及秦伯战于韩。”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仇山

    在今浙江余杭市西九十六里。宋《咸淳临安志》卷24:仇山“旧有仇山庙,因名”。有磁土矿。

  • 洛源县

    隋大业元年 (605) 改归德县置,属庆州。治所在今陕西吴旗县西北。《元和志》 卷3洛原县: “因洛水所出为名。” 大业初属弘化郡。十三年(617) 废。唐贞观二年 (628) 复置,属庆州。五代时废

  • 团转汛

    在今江西波阳县西鄱阳湖滨团转。清于此置团转汛。

  • 安舟塘

    即今安徽阜南县东南七十里安冈乡。清道光《阜阳县志》卷2:安舟塘“环安舟冈七里。明成化中废,州同知刘节修复”。

  • 临潢府路

    金天德二年 (1150)改北京路置,治所在临潢府 (治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)。辖境相当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以北,东乌珠穆沁旗以东,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以南,以及吉林白城市一带。大安后废。金天德二年(1

  • 汶溪千户所

    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)置,属湖广都司。治所在今贵州天柱县东北五十里。清顺治十八年(1661)废。明洪武末置,治今贵州省天柱县东北。属湖广都司。清顺治十八年(1661年)废。

  • 西老府

    即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南西老镇。清为翁牛特右翼旗驻地。

  • 感化州

    五代置,为羁縻州。治所在今湖北来凤县境。北宋改置羁縻富州。

  • 归徕州

    亦作归来州。北宋熙宁七年(1074)置羁縻州,属泸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。《宋史·林广传》:元丰间,讨乞弟“得其种落三万,进次归徕州”。后废。

  • 白玉

    集镇名。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北部、东旺河西岸。东旺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130。藏语“白”为中,“玉”为村,意即“中村”。因村地处东旺乡境中部,故名。产青稞、玉米、小麦、马铃薯、核桃、苹果、虫草、知母、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