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马迹山

马迹山

①即今江苏无锡市西南,太湖北岸之马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6常州:马迹山“在州东太湖中,岩壁间有马迹隐然,世传秦王游幸,马所践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5常州府武进县:马迹山“其西麓地名西青,石壁屹立,下有马迹,因名。上有避暑宫,相传吴王阖闾故址也。宋置马迹山寨。建炎中,赤心队将刘晏,保马迹山以捍寇。元时亦置巡司。明初下常州,俞通海以舟师略太湖,入马迹山,破张士诚水砦,即此”。原系太湖中主要岛屿,1969年围湖造田,始与北岸连接成半岛。

②在今江苏丹徒市东南三十五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镇江府:马迹山“在城东南三十余里。有青童君马迹,故名。又有灵洞,抱朴子丹井存焉”。《清一统志·镇江府一》:马迹山,“《府志》:在今紫府观,即道书第四十九福地”。

③在今江西波阳县东北。明《寰宇通志》卷42饶州府:马迹山“在府城东二十里。一名马蹄。晋王炼丹其上, 后人即其处建仙坛”。《明一统志》卷50饶州府:马迹山,“道书为第五十二福地。晋王遥炼丹其上。有斗坛、炼丹井、石药盂遗迹”。

④在今湖北大冶市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81寿昌军:马迹山“在武昌县南百八十里。石上有双马迹”。

⑤在今陕西旬阳县北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“(旬阳)县北山有悬书崖,高五十丈,刻石作字, 人不能上,不知所述。山下有石坛,上有马迹五所,名曰马迹山。”


又称马山。在江苏省无锡市西南太湖北岸一半岛上。山体主要有砂岩、花岗岩构成。“太湖七十二峰”之一,海拔263.5米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称,山“西麓地名西青,石壁屹立,下有马迹,因名”。一说世传岩壁间马迹为秦始皇游幸马所踏,故名。山上古迹众多,有吴王阖闾避暑宫、西施伴吴王夫差处盘马湾、东汉光武帝刘秀避难地、清乾隆帝南巡驻跸处的唐贞观时建祥符寺、南宋韩世忠避难处梅梁小隐(又称三老屋)和战鼓墩等。宋置寨,元置巡司。为太平天囯侍王李世贤屯兵抗清之地。抗日战争时为太湖地区革命根据地。峰峦起伏,古木参天,风景优美。昔为岛屿,1969年围湖造田后,始成半岛。山产果品,橘和杨梅尤佳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姓

    一作依兰哈拉。清康熙五十四年(1715)筑城。即今黑龙江省依兰县。清萨英额《吉林外记》卷2:“三姓又名依兰哈拉,国语(满语)依兰,三;哈剌,姓也。乃努叶葛、依克勒、湖西哩三姓赫哲也。”雍正七年(172

  • 常家山

    在今甘肃临洮县西南六十里。汪藻 《青唐录》 云,北宋元祐二年 (1087) 三月,“阿里骨举兵洮州,虏赵醇忠及杀属户大首领,皇城使经斡穆等数千人,驻兵常家山,分筑洮州为两城以居”。

  • 时罗漫山

    即折罗漫山。今新疆境内天山山脉。《隋书·北狄·西突厥传》:大业七年(611),西突厥处罗可汗为射匮可汗所攻,“遁于高昌东,保时罗漫山”。即此。古山名。又作出罗漫山、折罗漫山、白山。即今横贯中国新疆维吾

  • 石墩镇

    在今浙江省海宁市东南三十八里石墩村。《清一统志·杭州府二》:石墩镇“在海宁州(治今盐官镇)东南六十里。明洪武中自硖石镇徙巡司治此。嘉靖中筑土城,为戍守重地”。

  • 拔口银务

    北宋置,属长汀县。在今福建长汀县西南八十里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9及 《宋史·地理志》汀州长汀县皆载有拔口银务。北宋置,在今福建省长汀县西南。属长汀县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九汀州长汀县及《宋史·地理志》汀州

  • 基隆厅

    清光绪九年 (1883) 改鸡笼厅置,属台北府。治所即今台湾基隆市。光绪二十一年 (1895) 被日本侵占,于1924年设基隆市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仍设基隆市。清光绪元年(1875年)于鸡笼港置

  • 左贡宗

    在今西藏左贡县西北。原西藏地方政府设左贡宗。1960年改设左贡县,1967年由亚中迁驻汪达。“左贡”,藏语意为犏牛岗。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,治今西藏自治区左贡县城西北亚中。1960年撤销,改置左贡县。

  • 若溪水

    即箬溪。在今浙江长兴县东。《元和志》卷25长城县: “若溪水,酿酒甚浓,俗称 ‘若下酒’。”

  • 狼山都督府

    唐永徽元年 (650) 以葛逻禄右厢部落置,属瀚海都督府。治所在今蒙古国西境巴彦乌列盖省一带。显庆三年 (658) 改为狼山州。唐羁縻都督府。永徽元年(650年)以突厥歌逻禄右厢部落置,属瀚海都护府。

  • 大原

    又作太原、大卤。在今山西太原市一带。《穀梁传·昭公元年》:“中国曰大原,夷狄曰大卤。”(1)古地区名。又称大卤。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。《左传》昭公元年(前541年):“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