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黄山

黄山

①在今河北迁西县东南二十里。横亘十余里,峻险可避兵。《魏书· 地形志》: 辽西郡肥如县有 “黄山”。又 《高宗纪》: 太安三年(457),将东巡,诏 “起行宫于辽西黄山”。明年,“行幸广宁温泉宫,遂东巡平州。庚午,至于辽西黄山宫”。

②在今河北卢龙县东北六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7卢龙县 “桃林山” 条下载: “ 《志》 云,桃林关城东百余步,有山高三里许,悬岩耸峙,日照之色黄如金,或以为黄山也。自此以东,斥堠相次,皆依山为险。”

③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阿噜科尔沁》: 黄山 “在旗西北九十里。蒙古名西喇温都尔”。

④在今辽宁开原市东北。明 《全辽志》 卷1: 黄山在 “城 (开原老城) 东北十五里”。

⑤在今辽宁铁岭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7铁岭卫: 黄山 “在卫西南五十里”。

⑥在今江苏吴县西南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吴郡吴县有黄山。《隋书· 刘元进传》: 隋大业九年(613),刘元进作乱,为吐万绪所败,“保于黄山”。明王鏊 《姑苏志》 卷8: 黄山 “诸峰高下相连,俗称笔格山”。

⑦在今江苏江阴市东北六里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9江阴军: 黄山在 “县北六里。以春申之姓而名之。其峰为席帽。《舆地志》 云: 上有石室,吴时烽火之所”。

⑧在今江苏武进县西北七十里孟河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5常州府金坛县: 黄山 “俯瞰大江,山东北有小山入江,谓之吴尾,以群山皆自西来,至此而尽也。《志》 云,江北六里,亦有黄山,俱因春申君而名。上有石室,杨吴时置烽火之所,今曰黄山门,为江防津要”。

⑨在今江苏铜山县南。《魏书·地形志中》: 彭城郡彭城县有黄山。《清一统志 ·徐州府一》: 黄山“在铜山县南二十里。每岁此山之麦先黄,土人称为黄焦山”。

⑩在今浙江余杭市西南八十八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0余杭县: 黄山 “在县 (今余杭镇) 西南二十五里,与大涤、天柱冈脉相连。《图经》: 黄山亦名余杭山”。上有伏虎岩,即郭文举为虎探骨处。

(11)一名东黄山。即今安徽肥东县东南龙泉山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6庐州府合肥县: 黄山 “在府东百二十里,接巢及和州含山界。山有三百六十峰。周回二百余里。四时泉出不竭,俗呼为龙泉山。亦曰金庭山,一名紫微山”。

(12)一名浮邱山。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五里。《寰宇记》 卷105当涂县: 黄山 “在县西北五里。上有宋凌歊台,周回五里一百步,高四十丈,石碑见存”。山顶有塔,亦始建于南朝宋。《清一统志·太平府一》: 黄山,“ 《府志》 亦名浮邱山,一名黄江山。旧时江水直至山下,今去江几二十余里”。

(13)在今安徽黄山市北黄山风景区。《元和志》卷28太平县: 黄山 “在县西南四十里。上有泉水,泉侧多黄连”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9宁国府引 《旧经》 云: “山以黄帝栖真之地,故名。” 显系出于附会。

(14)在今江西宜黄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6抚州府宜黄县: 黄山在 “县南四十里。其山四面黄茅无际。上有雷公岭,下有龙潭,导流为九曲溪,入黄水。《志》 云,黄山,县之镇山也”。

(15)即谷城山,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 黄石公与张良约,“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,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”。《正义》 引 《括地志》: “谷城山一名黄山,在济州东阿县东。” 《水经·济水注》:“谷有黄山台,黄石公与张子房期处也。”

(16)在今山东济南城西南六十里。元于钦 《齐乘》卷1: 黄山 “山周如城,岱阴诸谷之水,奔流至山西,汇为池,围数亩,不溢而伏,山即渴马崖也。伏流至府城之西而出,即趵突泉也”。

(17)在今山东邹平县东南三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1邹平县 “大峪山” 条下载: “ 《志》 云,县东南曰黄山,上有虎头岩。土色多黄,因名。”

(18)在今山东日照市西北。《清一统志 · 沂州府一》: 黄山 “在日照县西二十里,大庄河发源于此”。

(19)即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城东北十里黉山。《水经·瓠子河注》: 德会水 “出昌国县黄山”,即此。

(20)在今山东莱州市南四十里。《清一统志 ·莱州府一》: 黄山 “在掖县南四十里。《府志》: 产白石如玉”。

(21)在今河南卫辉市西北四十里。明曹学佺 《名胜志》: 黄山 “土皆黄色”。

(22)在今湖南安乡县北六十里,接湖北石首县界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安乡县有黄山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7安乡县: 黄山 “土石皆黄,一名金峰。又北有小黄山,昔人保障其上,城址犹存”。

(23)古名涂山。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南南岸,与汪山、袁山、蒋山、戴山等统称南山。风景幽美,为消夏胜地。1939—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,重庆为陪都,蒋介石及美、英、法等使节建别墅于此。

(24)一名黄麓山。即始平西原。在今陕西兴平市北一里。张衡 《西京赋》: “绕黄山而款牛首。” 唐王维诗: “渭水自萦秦塞曲,黄山旧绕汉宫斜。”


(1)古山名。(1)在今河北省迁西县东南还乡河源附近。《魏书·高宗文成帝纪》:北魏太安三年(457年),文成帝“将东巡,诏太宰常英起行宫于辽西黄山,”即此。(2)俗称笔格山。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。隋大业九年(613年)刘元进叛,自昆陵退保黄山,即此。(3)即今江苏省江阴市东北黄山,为江防戍守要地。(4)又称黄麓山。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北。唐王维有“渭水自萦秦塞曲,黄山旧绕汉宫斜”诗句。(2)今山名。(1)在安徽省南部。《方舆胜览》:“旧经:黄帝栖真之地”,故名。另据《元和郡县志》:“上有泉水,泉侧多黄连”,故名。东北—西南走向。由花岗岩构成,形成峰林地貌。主要山体在黄山市。古称“三天子都”。秦称黟山,唐天宝六载(747年)敕改今名。因传说黄帝在此修身炼丹,故名黄山。有三大主峰:莲花峰(1873米)、光明顶(1841米)、天都峰(1810米)。风景秀丽,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。以奇松、怪石、云海、温泉著名,堪称“四绝”。著名胜景有二湖、三瀑、二十四溪、七十二峰。唐诗人李白曾赋诗曰:“黄山四千仞,三十二莲峰。丹崖夹石柱,菡萏金芙蓉。伊昔升绝顶,下窥天目松。”明地理学家徐霞客赞称:“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。”“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,登黄山天下无山,观止矣!”建国后,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,整修、修葺风景区的名胜古迹。现已规划温泉、云谷寺、玉屏楼、北海、松谷庵、钓桥庵六大景区。山上建有三条索道,每年均接待数以万计的海外游客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,辟有国家森林公园;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,已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并列入世界地质公园。黄山毛峰茶畅销海内外。(2)在湖北省公安县境,南与湖南省安乡县交界。为残丘,由石灰岩构成,主峰海拔263米。因山坡为黄棕壤得名。山腰有荆江分洪纪念塔,山麓有分洪区节制闸。(3)在重庆市南岸区中部、南温泉背斜北端。海拔580米。奇峰幽谷,松柏簇拥,是南山风景区游览地之一。占地约1平方千米。抗日战争时期,为国民政府征用,建有“云岫”、“松厅”、“草亭”等别墅,以蒋介石黄山官邸最著名。苍翠林木中,缀以中西式楼阁亭台,春季花红如锦,炎夏凉爽清幽。(3)集镇名。在山东省荣成市西南部。属虎山镇。人口2300。为原黄山镇人民政府驻地。元至元年间建村,名杨家。亦称杨家集。明正统年间,以村东北有黄山,更名黄山。黄山河源于境内,南流入涨濛港。产小麦、玉米、花生等。沿海有海水养殖、滩涂养殖和盐场。有农机、橡塑、大理石加工等企业。滕墩公路纵贯镇境。

黄山景区示意图


猜你喜欢

  • 芹湖

    在今江苏如皋市西。《清一统志·通州》:芹湖“北通溪河,西通泰兴。《旧志》,以芹湖凫雁为如皋胜境,盖湖水明净,葭苇如室,凫雁家焉。乃眺咏最胜处。今悉为平田”。

  • 可可托海设治局

    1937年析布伦托海县置,属新疆省。治所在可可托海(今新疆富蕴县东北可可托海镇)。“可可托海”,突厥语意为“绿色的树林”。1944年改为富蕴县。1937年由布伦托海县析置,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可

  • 新沟

    在今山东曹县北。《水经·瓠子河篇》: “瓠子河出东郡濮阳县北河,东至济阴句阳县为新沟。”今皆涸。

  • ①夏、商、周时国。又作辛、侁或姺。在今山东曹县北十八里莘冢集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 “商有姺、邳。” 《孟子·万章上》: “伊尹耕于有莘之野。”《史记·夏本纪》 《索隐》 引 《系本》: “鲧取有辛氏

  • 汎洲

    即汜洲。在今湖南汉寿县西北。宋本《寰宇记》卷118武陵县汎洲:“《水经注》云,汎洲者,沅水东历龙阳县之汎洲,故有此名。又按《襄阳记》云,李衡字叔平,于武陵龙阳县之汎洲上作宅,种甘橘千株,临终语其子曰:

  • 朱㰘墓

    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北、新安县东磁涧乡老井村东北一里邙山之巅。明伊励王朱㰘,洪武二十一年(1388)生,永乐十二年(1414)薨葬魏山。墓冢尚存。此墓解放前被盗,今盗洞犹存。墓道终端横砌石条

  • 大鳌山

    在今福建龙海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海澄县:大鳌山在“县(治今海澄镇)西南十里。蜿蜒巍峨,特耸二峰,形如笔架”。

  • 马牌

    即今吉林图们市南图们江西岸月晴镇,隔江与朝鲜对境。清末《延吉珲春一带地图》:图们江岸有马牌。民国徐曦《东三省纪略》卷7:图们江上游森林甚密,清末以来大肆垦荒,“自马牌以上至高丽崴以下,其间已成童山”。

  • 芜城

    汉广陵城的别称。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之蜀冈。秦、汉于此置广陵县,汉为广陵国治。晋以后因竟陵王诞之乱,城邑荒芜,故曰芜城。南朝宋鲍照有《芜城赋》,注:“登广陵故城”而作。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蜀岗上。即秦汉

  • 仁布宗

    即今西藏仁布县西北仁布。原西藏地方政府设仁布宗。1960年改设仁布县,驻强钦雪。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,治今西藏自治区仁布县强钦雪。1960年撤销,改置仁布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