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檗山
又作黄蘖山。在今江西新干县西。《寰宇记》 卷109吉州新淦县: 黄檗山 “在县南 (西) 二十里。唐权载之有 《黄檗馆遇雨》 诗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7临江府新淦县: 黄蘖山 “在县西二十里,临江。县西南八十里有黄蘖馆,盖因山以名”。
即今福建省福清市西南黄檗山。山上万福寺,创建于唐贞元五年(789年),是我国佛教黄檗宗的发源地。清顺治十一年(1654年),寺僧隐元东渡日本传教,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祖师,此后万福寺亦成为日本国黄檗宗各寺院的祖庙。
又作黄蘖山。在今江西新干县西。《寰宇记》 卷109吉州新淦县: 黄檗山 “在县南 (西) 二十里。唐权载之有 《黄檗馆遇雨》 诗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7临江府新淦县: 黄蘖山 “在县西二十里,临江。县西南八十里有黄蘖馆,盖因山以名”。
即今福建省福清市西南黄檗山。山上万福寺,创建于唐贞元五年(789年),是我国佛教黄檗宗的发源地。清顺治十一年(1654年),寺僧隐元东渡日本传教,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祖师,此后万福寺亦成为日本国黄檗宗各寺院的祖庙。
在今越南莱州省西北部。清代为临安府纳楼土司辖地。《滇南界务陈牍·普界陈牍·署临安道周瑞玺禀》: “查普方、里方旧为纳楼土司三勐勐底地方,衙门坡则为中勐、下勐。”
唐武德四年(621)置,治所在今云南弥渡县西北二十二里红岩。天宝后废。
即今云南永胜县西南期纳镇。《清一统志·永北厅》 “黄草坡哨” 条下: 又有 “片角、期纳等铺,旧有兵戍守”。彝语 “期” 为肥沃,“纳” 为地方,意即肥沃的地方。
在今四川云阳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9云阳县: 大江 “又有宝子塔在治东大江中。古人凿石为塔,以为行舟之则。谚云: 水浸宝塔足,下舟休要错”。民国 《云阳县志》 卷5: 江水 “又东五里为宝子塔滩,北
在今越南北部谅山北。《元史·安南传》:至元二十二年(1285)征安南,“至禄州,复闻(陈)日烜调兵拒守丘温,丘急岭隘路,行省遂分军两道以进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2安南谅山府:邱温城在“府北二百里,即今
泽薮名。即雷泽。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。《尚书· 禹贡》: “雷夏既泽。” 孔传: “雷夏,泽名。” 《周礼·职方氏》 注: “雷夏在成阳。” 《史记·五帝本记》: “舜耕历山,渔雷泽。” 皆此。北魏时东
在今安徽歙县南二十五里。《晋书·孔愉传》:“惠帝末,东还会稽,入新安山中,改姓孙氏,以稼穑读书为务,信著乡里。后忽舍去, 皆谓为神人,而为之立祠。”《寰宇记》卷104歙县有孔灵邨,“在县南二十五里”,
唐永泰元年 (765) 分余干、弋阳二县地置,属信州。治所在今江西贵溪县西一里。《元和志》卷28信州: 贵溪县“在贵溪口,因以为名”。元属信州路,移治今贵溪县。明属广信府。民国初属江西豫章道。1926
唐置,治所在比景县(今越南义静省境)。贞观八年(634)改为景州。后废。
北宋元丰三年 (1080) 置,属沅州。在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北三十里贯保渡。六年(1083) 属诚州。